我们选取好素材后,并不能说明作文已经成功了,还对事例进行分析,不分析素材的文章就好像搭建的积木,轻轻一碰就会土崩瓦解;而例理结合的文章却是坚固的房屋,风雨不动安如山,并且每一砖每一瓦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如何分析素材,我认为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普通析材;第二种境界是文采析材;第三种境界是个性析材。我们分析素材一般停留在第一种境界,如果能很好地掌握方法达到第二种、第三种境界,我们的文章一定精练隽永,朗朗上口,表现力自然很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和阅卷感受谈一点对素材妙析的技巧。
1 第一种境界:普通析材
所谓普通析材就是在我们在叙述完材料后,对材料做出常规的、普通的分析。我们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等,对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事例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其旨在揭示“一般”的规律,完成对中心论点的回扣。
例如一位考生在“不断探索,方能成功”这样写道:“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奥地利小伙子,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动物学的研究,他偶然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鹅总是跟随自己,就开始研究这种现象,不断探索,最后他成功地总结出“铭记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狼孩”研究中最站得住脚的答案之一。如今,我们生活中正着力推广的“母婴同室”“早期教育”都源于这一理论。正因为他不断探索,他的理论才被人们认同并采纳;正因为他不断探索,使他成为现代动物行动学的创始人并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以上素材使用了假设分析法完成了事例与论点的结合,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很好的阐发。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的技巧很容易掌握,就是用与之对应的复句结合材料议论。还有意义分析法、正面推理法等也大致如此。这种普通析材的方式虽然能阐发观点,但是语言往往平淡、苍白,思维缺乏张力,为避免这种现象,我多让学生采用析例的第二种境界即文采析材
2 第二种境界: 文采析材
文采析材就是在表述文章观点时,我们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阐析。这样,语言一旦亮起来,我们的文章一定会异常耀眼,与众不同。文采析材,我总结了以下三种方法。
(1)排比例举
我们别出心裁地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一篇文章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例举了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他这样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2009考生优秀作文《适合自身才是王道》)
(2)名句串联
名句串联,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给人一种惊艳华丽之感。还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在进行议论时,穿插引用名言名句能为文章添彩,创出新意,但也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光“引”不“证”,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反而会失去应有的色彩。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拥有豪迈慷慨的双翼去飞翔”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让人生充实、快乐。但凡有名留世者,无不是拥有豪迈慷慨人生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是李白自信的豪迈慷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王昌龄杀敌报国的豪迈慷慨;“胡未灭,鬓先秋,尘暗旧貂裘” 是陆游壮志未酬的豪迈慷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是毛泽东英雄人生的豪迈慷慨……这些彪炳史册的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豪迈慷慨慨人生态度。
(3)参差句式
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能综合使用各种句式析例,文章既摇曳多姿,又琅琅上口。如行云流水,自然风成。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扬长避短”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短跑冠军,兔子莫属,为避狼追,强学游泳,重短轻长,此路不行。小溪没有大海的伟岸雄壮,但它发挥出自己清秀灵动的特长,谱出了高山流水的乐曲。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但它发挥特长演绎了傲雪的经历;由此而悟,扬长避短。”(2009考生优秀作文《扬长避短》)
(4)妙用设问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的凸现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峰、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3 第三种境界:个性析材
第一种境界普通析材,第二种境界文采析材,这两种方法只是能够把素材写准,写好。但是容易出现运用素材的“共性”现象,像有些学生一写韩信就在别人的胯下受辱,一写屈原就在跳江,一写牛顿就在看苹果落地,缺乏个性的色彩。而第三种境界个性析材就是我们要有对素材有独特的感悟与加工能力,写出个性化的材料,使其与众不同。个性析材,我总结了一下三种方法。
(1)现实切入
现实切入,就是用现代人的理念、眼光去切入已有的素材,对素材进行现实意义的分析,来完成文章观点的阐发要求,写出个性化的材料。例如一位学生就从现代人“团队”理念切入,写出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原因。他这样写道:“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2)多维审视
多维审视就是多角度挖掘论据材料的内涵、寓意,寻找材料之间的交叉点,对材料进行边缘化处理,写出个性化的材料。例如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我们对此多维审视如下。
例1 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著巨篇。有一个流传的“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麝鹿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中华文化。
例2 面对李陵被俘降敌的消息传来,朝堂上下瞬间凝固了。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敢在万众一声的局面下说公道话,他敢在众声一调的局面下讲出真话,刘彻震怒了,结果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你依然是一个敢说真话男子汉,一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同是写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但不同的是例1写出了司马迁“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例2写出了司马迁“敢说真话”,这样,我们多维审视素材,使其拥有了个性的特色。
(3)合理复活
很多素材有时所写的人物往往是粗线条的,只是对人物的轮廓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对这些至美的素材,我们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合理地去复活素材,来表述文章的观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为了复活素材,而违背原文,牵强附会主题。例如庄子,他的故事就有“鼓盆而歌”“庄周梦蝶”“濠梁之辩” “钓于濮水”等。我们依据文章的主旨,灵活变通素材并进行叙述、描写、议论,达到应有的目的。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时,。复活了“钓于濮水”这则素材。他这样写道:“庄子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坦然生活。茫茫大雾中,依稀看见一叶扁舟,一位老人正持竿垂钓,他就是放弃楚相于不顾的庄子。河水汤汤,庄子静坐,脸上挂着微笑,他清楚自己不是当官的人选,并且更不是自己的所长,要不然,今天所看到的庄子将是一位官场中的庄子。非宁静无以致远……..于人权利,不为所动。固守着心不为役。他走适合自己的路,过着淡泊宁静的幸福生活。” (2009考生优秀作文《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
我们在不改变原作主要内容前提下添枝加叶,合理复活材料充实文章的内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出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佳作,的确令人击节称赞。
我们运用技法妙析素材,在时空的经纬上纵横驰骋,雕琢出优美的言辞,使其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一定能够在众多的文章中鹤立鸡群、卓尔不凡。我们的文章也就“奇”气夺人,当然也会脱颖而出,熠熠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