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作者:杜登文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也应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生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人性;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让德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体现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常常以语文学科为本位,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在教学中常常“目中无人”,以语文知识为本位,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学生的“人性”,塑造学生的人格。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人,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人性。学生有思想,有感情,也有心中的真善美。语文教学中就应渗透“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一堂语文课仅强调课文中的生字怎么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理解?这篇作文怎么写?只顾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这是语文教学的弊端。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教材,联系课文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及时地把握学生情感的需要,个性的张扬。在许多农村学校,有不少留守学生,父母的关爱已经成为他们的回忆,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校特点,课文内容,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唤醒他们的人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愉悦的生活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不必强逼学生按照一个模式,一种要求去学习,而应该结合其个性特点,使其个性得以发展,学生也有“不亦乐乎”之感。做到这一点,让师生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谅解、和谐的气氛中都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现。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面临的是参差不齐、理解不一的一群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以一种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有学生就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错误的。教师应立即请其谈谈理由,而不是纠正或打击。允许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可以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不同的意见和解决方案,也可以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加以分析、比较,得出更符合自己个性的答案来。
德育教育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育人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发展,使其思想更加健康,品质更加高尚,“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人格塑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堂,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比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这些作家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人格,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到学生思想意识中,成为他们效仿的楷模,学生自然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促成他们优秀品格的形成。语文教师在让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也是让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过程。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或学习。既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我,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学习情况,联系社会现实和生存现实,帮助和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组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生活品味和道德水平,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