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作者:阳光照
内容摘要: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尝试探索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民主、平等地为全体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通过引导、自学、分析、比较、讨论、归纳、概括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关键词:教学观念  主动发展  非智力因素  良好的环境  教学模式  发展性评价
 
我国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早就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①吕淑湘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的学习,应当是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索求。”②可见,确立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自主发展语文的能力,这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改中的热点问题,它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而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通过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导”的功能,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提示下扎实有效地进行学习,由此提高教学效率。
一、调动非智力因素,强化主动发展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③其中“推动力”指的就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由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自主学习则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学习语文的主人,并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以便引导他们参与语文学习全过程。
1、了解学生特性,承认学生自主学习差异。学生的特性是指每一个学生特有的性能,如:智力、爱好、能力、知识等等。而每一个学生的特性都不相同,这就是差异,根据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了解学生的特性,承认学生参与时的差异,这是教学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它们的材料基本上来源与生活,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语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供了条件。这使得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起来自然、真实。例如:在《风筝》这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就问“孩子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目的就是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回忆起自己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从而促进对文本的感悟。在读中感悟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勾画出一个美丽的风筝,让孩子们看风筝再次回忆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他们叽叽喳喳的描述着放风筝的情景,重温昔日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体验感悟语文知识的活动平台,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内容。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感情、有智慧、有性格,所以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参与教学时,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自觉参与的好奇心理。把学生引入与所提出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明白问题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求性的思维活动。创设问题要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西门豹》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之后,我提出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为老百姓做了哪两个事?学生讨论回答后,我又接着问:课文重点写了哪件事?根据叙事的不同谁知道课文分几段?这样创设问题的情境以便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问题产生好奇心理,开动脑筋去进行创新性的思维。
4、进行学法指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尽管是“教”和“学”双边的活动,但重点应入在“学”上。“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被动接受吸取,一种是主动获取。学生选择哪一种,直接影响到参与能力的高低。因而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创新性的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为合,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学法得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启发了思维,培养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愿望。要承认学生有巨大的发展的潜力,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在课堂教学这个群体活动中,教师要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参与意识,我们有一个学生在读三年级前,据原有班主任说这位同学从来不发言,成绩在班上最差。读四年级后,在上《黄继光》一课时,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黄继光是怎样向连长请战的?”他突然举起右手,我立刻请他回答。他答道:“一副好凶的样子看着敌人的火力点,走到指导面前,举起右手说……”我又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看过《黄继光》这部电影。”尽管他把黄继光的形态说得不准,但我不仅表扬了他,还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见他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体现到了成功的幸福。从此,他回答问题越来越积极,成绩明显地上升。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核心。”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以便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自主发展。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
1、做学生学习的助手、同伴和参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从而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师才不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否、敢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目标。
 2、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树立“以学定教,以学定法”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课本剧表演、故事演讲、你问我答、趣味接龙”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也可以设计不同的身份让学生来扮演,如我是小老师、当个小画家、我学包公断案等展开学习。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但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特长和个性特点,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语言上多激励学生。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被人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教师就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以朋友的礼节和平等的语气、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教师常说“我们一起想想看”、“大家的学习很有收获”、“你真棒”、“你敢向名家挑战,真了不起”、“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很佩服你”等话语,就会使学生产生“我能行”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4、留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强调:“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⑤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例如在学习《瀑布》时,让各学习小组分别对瀑布的形成以及水“如烟、如雾、如尘”的变化,进行实地考察或动手实验。了解水在下落时,因高度不同而形态各异的特征。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三、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发展。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构建科学的教学操作模式。通过具体的模式、环节和操作策略规范教学行为,以便确保学生的语文自主发展权利和语文自主发展的成果。
1、讲读课。以自读质疑、自行评价反馈为主要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其教学结构为:激活情趣,自读质疑——提示重点,自悟深思——选点精读,自冶情性——引导总结,自行反馈——延伸课外,自求提高。
2、课外阅读课。开展课外自读是提高语文素质、促进主动发展的必经之道。每周至少开设1-2节阅读课,程序如下:出示主题,自选读物——指点读法,自读评点——组织交流,自结自评。
3、语文活动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演讲,办报、采风与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其程序为:提出要求,自定内容——自编自练,相互合作——交流展示,自行评价。
4、写作指导课。运用研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呈现的材料自行研究作文规律,老师不是简单地讲授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自行归纳。其教学过程为:呈现材料,自读深思——寻求规律,自行探究——交流讨论,自行训练。
总之,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有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争论的生动画面。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应力求创设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由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发展性评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答案不完整或者是有偏差时,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简单的是与非的评价,要允许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与多样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它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在这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偿试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给予不同的鼓励方式:对优秀生要赞扬、鞭策;对中等生要肯定、鼓励;对后进生要宽容、激励。
若教师地教学中经常使用“你真大胆!”、“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的见解太独到了!”、“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同学!”、“你读的太有感情了,听你读书真是一种享受!”、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表扬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点头等等激励评价学生,学生听到或感受到这些赞扬后,心情愉快多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热情也更高了,自信心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在作业中运用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⑥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最好的反馈方式,同时又是孩子复习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改革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运用激励的方法,让学生找回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在测试中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测试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这并不是检测的唯一标准,也不一定是非常准确。由于试题难度,题型结构的不同,学生考试时的精神状态、发挥情况、应试技巧等的不同,往往学生的成绩并不一定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只靠一、两次测试难以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如果仅凭一两次的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会影响评价的积极作用,挫伤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在测试中采用发展性评价形式是指允许测试不合格或者对自己测试成绩不满意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后,进行重考,把最好的成绩作为其成绩。同时,取消学生之间按测试分数排列名次的做法,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尝试探索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民主、平等地为全体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通过引导、自学、分析、比较、讨论、归纳、概括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
②吕淑湘:《吕淑湘集》,花城出版社,2009年2月。
③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5月。
④、⑤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