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传统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弊端,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应该注意的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作业应该体现人文性,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等基本原则。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作业设计
新课程标准定义化学课程[1]的性质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作业的设计应该体现课程标准的性质。传统的化学作业一般取自于书上的课后习题以及辅导书上的参考习题,作业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被弱化。多数教师都是在课前或者课后布置,然后统一的收,改,评,发;作业内容以及作业形式,要求,数量等都是统一由教师安排,学生在整个作业的设计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从布置作业的内容来看,传统的作业都是围绕书本知识做文章,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据,很少向课外延伸,也缺少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布置作业的数量来看,传统的作业坚持“题海战术”,习题只是机械的重复几个知识点,只注重数量的单独积累,缺少质量的整体提高;从布置作业的形式来看,传统的作业往往以书面练习记忆为主,作业题目多是翻抄书本例题,创新综合的题目少;单纯知识性的题目多,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总之,传统的作业与生活实际问题脱节,作业日渐趋于公式化,机械化以及老龄化。千篇一律的答案成为学生死记硬背的对象,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抑制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看似注重“双基”训练的传统化学作业成为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侩子手[2]。显然,传统作业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化学作业设计的要求,需要用全新的视角来设计化学作业。新课程下的化学作业需要其体现人文性,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等基本原则[3-5]。
一 重视化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构建新课程下化学作业的基石
化学学科主干知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化学学科的基本探究技能是作业的基础,是作业的上延部分。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开展对生活、生产、环境问题的探索,没有这些基础学生在做实践性作业时就无从着手。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追寻“难题”,“怪题”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对所有化学问题进行抽象,最终得到的都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看似简单的知识,却是解决一切化学问题的关键,化学变化的所有过程和特点都隐藏在小小的化学方程式中。从方程式中可以推出质量守恒定理,可以推出化学反应的本质以及过程等。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课本上的隐性基础知识,这些隐性基础知识可能是图表,也可能是注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隐性基础知识,而实际上这些隐性知识很多都是对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分类比较。只有把基础知识贯穿于化学作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化学作业设计才会坚固可靠,也才会有意义。
二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许多学生作业由于过分强调化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自然性,忽视人文性,以至不少教师把化学作业理解为仅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手段。新课程化学作业应体现学科的自然科学性和人文性,除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外,也应该围绕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精心设计。作业内容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赋予作业人文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同时,作业不仅要体现学生的知识和年龄特征,突出学生个性差异,还要注意学生的性别、爱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作业,还可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人文活动氛围,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比如,在学习了《金属与矿物》时给学生设计如下作业:让喜欢上网的同学到网上查询金属和矿物的相关资料;让喜欢动手操作的同学做相关的金属实验;让擅于做总结的同学各种金属矿物进行理论上的对比分析等。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和兴趣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能够让学生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作业中,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人文性作业的引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不仅能够因人而异扬长避短,而且注重学生的人文价值,让学生的作业成为主动探索的过程,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 将化学作业寓于实践中,在实践中体会化学的本质
化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如今许多学生之所以感到作业机械单调、枯燥乏味,把完成作业视为负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业设计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难以从中发现作业的价值,难以通过完成作业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课堂延伸到自然,从书本拓展到生活,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作业形式要多样,可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如社会调查、实验、观察测量、社区服务、技能训练等。比如在学习《酸碱盐》的时候就给学生设计如下的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寻找自己家厨房中的酸碱盐,观察这些酸碱盐的特性以及他们各自的用途。提交作业的时候采取课堂汇报的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和别人交流自己家的“酸碱盐”,也可以分享他们对“酸碱盐”不同的看法。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首先需要实践,其次需要对酸碱盐基本知识的理解,再次就是将这些基本知识运用到观察之中然后得出结论。这样的作业形式能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生活中的化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本质的理解,也提高了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汇报的形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刻地认识同一个问题。
实践性作业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作业的形式。这类习题,往往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分组合作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因此也创造了让学生互相充分合作、质疑、分享成果的机会。
四 合理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性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去完成一个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材料探索问题,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学习的内容从课本向生活、社会延伸。如学习了《气体检验》的实验之后,设计以下作业:有一瓶混合气体可能含有H2,CO,CO2,O2,H2O,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判断这瓶气体的组成,并且分离这些气体。这样的作业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探究开放的题目,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对基础知识有很深刻地理解,也会涉及到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的正确步骤等。当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体力和脑力相结合完成这一任务后,收获一定不少。
探究性作业的引入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有的认识角度、解决途径,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解决方法提出疑问,在不断完善问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都会迸发出火花,学习者的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发掘。
化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以探究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这种教学的方法。学生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既起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还能及时反馈信息,又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新课程理念需要对化学作业进行创新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丰富和拓宽作业的功能。在教学效果上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从而转变教与学的方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2003
[2] 尹文治.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作业设计的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2008
[3] 贾广进.浅谈新课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J].硅谷.2008(13)
[4] 杨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J].宁德师专报.2007(2)
[5] 何如涛.新课改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