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章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小学语文教学实例,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老师研究国学的必要性、方向、目标、内容、措施等,既有理论方法,又侧重实践技巧,尤其是国学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谨以此文给我们语文新课程教育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关键词:国学 哲学 国学启蒙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学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研究这个题目太大,我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只能缩小口径,选取了国学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特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的本身的特性,靠船下篙。我从下列三个方面谈谈。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骛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这时,我们应该反思到: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这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小学生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中学生因为高考落榜产生自杀的念头。教育本应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们的人生,而实际上,给他们带来危机感让人值得深思。
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自然很多,如汹涌澎湃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实用功利主义的驱使与影响,如西方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渗透与制约,等等。然而,其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承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之魂魂的基本载体—国学有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漠视文化本根做法的后遗症将显得日益严重,这决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而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在今天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重建国学的学科。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识到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这些曾经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或国家对传统文化、礼俗的传承比我们好。今天,我国大陆地区的民间生活更加多元化了。但我们今天的文明,需要更多借鉴古代的文明。我们现在说的“国学”,当然包括传统文化的各方面,例如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蒙童之学、语言、文学、天学、地学、农学、医学、数学与数术方面等,也包括歌舞、戏剧、书法等。国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民俗、制度、生活世界的内涵,同时又是中
-1-
华人文精神之根,是我们民族的终极信念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代消化了的外来文化。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文化,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老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提出根据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针对这些近景和远景目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应该与国学的研究范围是近乎统一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国学教育,通过语文课堂与国学启蒙的有机结合,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语文素养。
二、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国学是一个国家曾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如何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祖国的传统经典文化,既不耽误他们的学习,不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又不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结合课程特点,小学语文中的国学启蒙主要应该以以下内容为主:
(一)伦理—德育层面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文学院长、汉学家波尔教授(他的中国名字叫卜松山)曾经多次说过:“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后代,这非常遗憾!”这值得我们警醒。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那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
国学有很多中的价值观念都应该更多地渗透到现代人的意识之中。例如儒字思想可以与现代政治自由主义、生态环保主义。其实,不管是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美学的等层面的自由,在儒家的论说中都十分丰富,值得发掘。现代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可能不建立有德性伦理之上。我们的家庭伦理、社群伦理、工作伦理、企业伦理的建设,都可以在儒学和其他学派的经典中找到资源。在生态伦理、文明对话、国家间与族群间的交往伦理方面,国学资源都大有可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伦理资源。
(二)文化—知识层面
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
-2-
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一个中国人,也应该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可是今天在中国,如果我们让青少年读一点有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就会被认为是守旧复古。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而现在很多学生都坦言:对英文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大于对母语的学习。其实,语文恰恰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是表达工具;文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更意识到,重振国学,更应是一种大众行为。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启蒙更应从语文基础知识、从学习母语和热爱母语抓起。
三、小学国学启蒙开展的方法
国学精粹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一味地让学生诵读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这些文字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们采取了淡化形式,潜移默化地教学方法。
(一)用固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清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诵读经典录音《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可以是配乐的,可以是领读跟读等不同形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录制的,让学生天天与经典同行,日日与圣贤为友,让学生在感受古诗文魅力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领略祖国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每周固定的读书时间,开放阅览室,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引导学生学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在经典中漫步领略,在书海中遨游感悟。
(二)将国学启蒙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链接
我们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链接语文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如学习《观潮》一文,我就把它与周密的《观潮》对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描写潮水时的相似之处,也让学生发现两者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读过的有关水(包括瀑布、大江、大河、大海等)的诗词歌赋,而我也背诵我知道的几篇诗词,并把它们教学生背。在交流的同时,学生巩固了以前学过的诗词,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让学生背诵、学习,而且以这种不着痕迹地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
(三)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比赛刺激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3-
自开始国学教育与学科整合教学研究开始,我们在班级内部开展了《三字经》《论语》背诵接龙、古诗文的背诵比赛、古代文人故事会等不同形式的比赛,举行诗人词人推介会,向同学介绍自己崇拜的诗人、词人以及推崇他们的原因,并向同学推介他们的优秀作品以及自己喜欢的作品。另外,学校也应该结合国学启蒙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了古诗文背诵比赛、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给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当然我们的探索还在继续,探索的路上还有不少的困惑和迷茫,但我们去越来越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的。我们教育者担负着传承的责任,担负着将民歌的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争取用传统经典锻造学生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①吴琦幸《没有语文,奢谈国学和英语》,《东方早报》2005年08月12日。
②《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关于语文新课程的一点思考》。
③日新《国学应成为青年文化母乳》,《新民晚报》2005年5月19日
④《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出版社2002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