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县城学校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中,我校一位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分数(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28页)。教师板书教材上的例子: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并引导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18÷ 。
师: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阅读教材,画出线段图进行探究,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教材上的分析过程得出,18÷ =18× =45,从而归纳出:一个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时一个学生举手:
老师,还可以这样算。18÷ =÷ ==18× =45。
师:为什么这样算?
分数乘法是分子之积为积的分子,分母之积为积的分母,乘法不是除法的逆运算吗?并且前面分数除以整数可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吗?学生振振有辞。
显然是分数乘法的法则被学生迁移过来,而教师立刻反应却是:不能这样算,这是一个碰巧的例子,不能算做一般法则。而随手写一个算式:5÷ 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一会儿工夫,却又一个孩子举手回答:
5÷ =÷ ===5×= ,这正是5乘以 的倒数的结果,这比教材上的推理更容易理解。
此时,教师面红耳赤,为了挽回尴尬的局面说:这样计算太复杂了,不易掌握。
教师就是教师,最终还是利用自己教学艺术,将孩子的学习引导到原来设计的教学过程上,使学生最终知道分数除法的“法则”,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除数的倒数。
两种不同的声音
课后,所有听课教师在一起交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1:学生能从分数乘法法则出发推出分数除法法则,是动了脑筋的,的确不简单。把整数化成分母是除数分子、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假分数,然后分子、分母分别相除得商的分子、分母,这样也正是整数乘除数倒数的结果;同时,比较教材上的推理,学生更易接受,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理解思路,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展示,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想,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思维的平台。
观点2:学生的这种理解虽有一定道理,但的确有点繁杂,大多数学生不易想到,教材上的分析理解算理容易被学生接受,方法简便。
几点值得关注的思考
计算教学中,算法多样化,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观点1是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观点2按教材教学。上述两种观点到底熟是熟非?结合观点1和观点2,现有几点值得关注的思考:
1、教师为什么没有事先预计到会有不同的算法?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这是备课的关键环节。如教材“分数除以整数”中, ÷2== ,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但不是总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2可以视为分母为1的假分数, ÷2== ,即分子之商为分子,分母之商为分母。如果教师事先将前后教材内容深入研究,也不至于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其次,教师凭借以前的教学经验,多次教学这个内容,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算法,也就没有朝不同算法上想,更不可能预先设计。再者,教师了解学生不够,认为学生提不出不同意见。不了解学生通过前面 ÷2== 和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中。
2、如何面对课堂上的尴尬?
基于课堂上的尴尬局面,结合观点1和观点2,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充分预设,课中即时调适,适当引导,促进学生以发展的理念来解决课堂上遇到的尴尬。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算法时,让学生说明理由,不管有多复杂,只要学生说的是有道理的,教师就要充分肯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寻找出不同的算法,最后将教材上介绍的方法与学生想的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简单。不管算法简单与复杂,只要学生能掌握,学生认为哪种方法适合自己都应保留。如果学生想的方法是错误的,说明学生是在动脑子想,也要在其中找出闪光点予以肯定。总之,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引导,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算法的认识不断得到发展,思维度和灵活度不断得到提升,这样教学对于学生才具有创造发展的价值。
3、教师如何放下失败的包袱?
课堂上没有想到不同的算法,加之有教师听课,给教师带来了失败的心情,认为自己没有面子。怎样放下包袱,使教学更成功呢?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将前面学过的方法迁移到新的算法上来,善于思考乘、除法互逆运算,在整数除法中能运用,在一个数除以分数中也能用,本身说明我们的教学成功了;至于有教师听课,课后在一起研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更是对自己成长有利吗?学生能提出不同的算法,是学生经历了思考,独立探索体验成功愉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算法只是一种载体,它为不同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契机。这样的载体在课堂中还有很多,可能在新知探究过程中,也可能在课后一些练习题中……,只有体会到这一点,才能使我们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