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年9月,在全市普通高中一年级全面展开。为了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有效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改进行了1个多月时,我们深入到全市的各个区县、市教委直属中学通过听课,与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请学校及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汇报等形式,进行了普通高中课改的调研工作,现将我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调研情况
1、课程开设情况: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个部分。高一年级要求开设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学习,我们所调查的学校,部在高中一年级安排了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学习。其课时安排主要有两种类型:
每周1课时,用一学年学完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每周2课时,用一学期学完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大部分学校都是安排的1个课时,达到了我市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基本要求。
2、教师的教学情况:
新课改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学效果。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但部分老师只注重了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地位这样的一种形式,一味的叫学生探索,对于该讲的问题也不进行讲解,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分层次进行教学,造成了教学效果不太好的情况出现。在听课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推广学习的亮点。
如永川中学李通伦老师上的一堂信息技术课——“EXCEL表格数据信息加工分析”。该堂课教学设计合理,且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值得推广、交流。其特点表现为:
(1)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国庆阅兵”视频情境激趣,使学生自然地投入学习,既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又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2)用“2008全球综合国力前15名统计表”设疑激趣、自然揭题。不同的素材印证了相同的结论“中国富强了”,数据说话,信度更高,精准提问,环环相扣,巧妙设疑。即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自然快速切入课题,进入学习状态。
(3)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分类指导实施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明确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与相邻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利用了moodle平台,进行学习和教学过程和信息管理。进行在线测试结果的实时双向反馈,有助于掌握学情、即时调整;将表格数据的操作用录播的形式放入学习资源中,可以让信息技术水平不太好的同学,通过录播进行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别很大的问题;进行课堂作业的上传,延伸了课堂,并对学生很好地进行了过程性评价。
西师附中的童意老师利用博客来进行教学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并且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过程中,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来管理、维护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学生情况: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由于各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差异,学校录取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这一块差别很大,有的学生连计算机也没用过,应该说是零起点,而有的学生初中在条件好的学校学习,信息技术水平就比较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小的难度。在调研访谈中我们得知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他们认为信息时代就应该掌握这门学科知识,这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很有帮助。但有一部分学校的学生不愿上信息技术课,就其原因主要是:网速太慢,计算机数量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上网学习,浪费了他们的时间。
4、教学评价:
有部分学校很注意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课堂作业都有记载,这给我们学分的认定提供了过程评价依据。他们把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一定比例给预一定的分值,最后成绩由两项相加确定。其比例关系一般是4:6,过程评价占40%,终结评价占60%分。
5、教学设备:
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还不能满足新年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对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主导学生广泛、深入参与学习过程,提倡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共享,因此要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空间。而有的学校没有机算机网络设备、计算机的台数还不能达到1人1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交流。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示范和教学管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校由于班级人数很多,计算机设备又很少,一个班要分成两个班来上,这就造成了一节课的内容要两节课才能上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1、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
高中的课标教材不是零起点的教材,也就是说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特别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受条件限制,有许多地区初中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学生在上高中信息技术课时,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城市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学生普遍从零起点开始,在学习上存在很大困难。老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兼顾这两种学生,具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与学习方式不适应
高中新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更多地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方式上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模式。很多老师和学生尚不能适应这一变化。有的老师只是注重形式,一味的探索,基础差的学生就跟不上教学进度。还有一些老师是走过场,“穿新鞋,走老路”。部分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解式的教学,探究、自学能力差,适应不了新课改的学习方式。
3、教学设备不能满足课改要求
部分学校的网络速度极慢,计算机台数不够,严重的影响了高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进行。老师们虽然有很好的想法,但一到了现实课堂确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有的学校因为计算机数量不够,只能将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学习,一节课的内容要两节课来完成,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进度。
4、怎样进行学分认定
新课程强调了对学生学分的认定要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评价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缺乏相关依据和操作规范,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可信度和客观性方面也受到一定的置疑。
5、如何进行学业考试
高中信息技术的会考应与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接轨,对于我市的现行考试系统及考试题目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那么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用什么考试系统?如何进行学业考试?这些都是我们老师们迫切需要明确的问题。
三、几点思考
对于如何解决好以上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1、要解决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如果按传统教学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会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另一些学生又觉得太容易不愿再学,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师可按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低不同,划分层次 (比如按水平高低分为A、B、C三层),这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分组,使每组学生都有各个水平等级(如A、B、C等层)的学生参与,这样上机练习时,小组内水平较好的同学可以帮助水平较差的同学,使他们跟上学习进度,形成互助协作的学习氛围。在上机练习时,教师给每个小组一定的合作练习题,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水平的练习题(基础练习题和提高练习题),作为一般学生只要能完成基本练习题即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技术水平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练习后,可再完成提高练习题。学生可以对照书本、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化、个别化学习;或小组讨论学习;一旦出现全班普遍性不会的问题,教师再进行同步讲授。同步学习、分组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相互结合,最终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上高中新教材之前,我们也可以花1、2节课的时间来对初中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帮助初中没有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了解初中所学内容,并掌握简单的文字处理操作。教师们可把初中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成学习软件,供同学们自主学习,以弥补初中所学知识的不足。
2、教师怎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新型教育理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理念是隐性的,非逻辑的,但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十分重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目标观,培养能应对新世纪科学的发展的人才。新课程在内容上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新课程在结构上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要学会赏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价值和无限潜力,以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探究者和各种技能、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实践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准确地把握住自己在课堂教学的定位,来建立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促进作用。教师可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安排有利小组的交流、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取长补短,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空间。
(3)提高开发课程资源能力。教师应挖掘、拓展教材内容,做好学生的学习网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而言,该如何应对新课改的挑战呢?高中新课改以学生的参与程度为高效课堂的核心、以师生的互动程度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学生层面上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课前老师会布置任务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学习收集信息和提取信息。课堂上,老师会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上处于更加主体的地位。布置作业时,老师也会将作业分为基础、提高两类,将研究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带到高中课堂。新课改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作为学生首先要有一个理念的改变,其次就是在探究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懂得自学,懂得归纳,掌握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3、合理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础。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提高网络速度,上课时要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设备。这样才能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4、新课程在学分认定上,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可以采用如下表所示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认定学分。
高中《信息技术》学分认定表
班级 学号 姓名 模块名称
评价内容 |
项 目 |
权重 |
得分 |
小计 |
过程性评价
(40分) |
1.学习课时 |
10分 |
|
|
2.课堂表现 |
5分 |
|
3.作业完成情况 |
15分 |
|
4.小组合作学习 |
10分 |
|
总结性评价
(60分) |
1.纸笔测验成绩 |
30分 |
|
|
2.上机考试成绩 |
30分 |
|
评语 |
|
总分 |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学分认定 |
学校盖章:
年 月 日 |
具体操作说明
(1)过程性评价 (40%)
① 学习课时数认定(10分)
一个模块教学时间为 36个学时,学生修满所学课时得10分,未经同意每缺1节课扣0.5分;由任课教师登记认定。
② 课堂表现认定(5分)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提问情况;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等具体表现给予评定。
③ 作业完成情况认定(15分)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次数和质量给予评定。
④ 小组合作学习表现认定(10分)
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得分,由小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来完成。根据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分工、协作、互帮互助等表现,由该项目小组组长打分(但不能超过小组的得分),教师协调来完成。
(2) 总结性评价(60%)
模块学习结束,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上机操作两种方式。笔试测验满分为30分,上机考试满分为30分。模块考试不及格者可以补考。
以上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总分超过60分者为合格,方能取得本模块的学分。没有取得学分者需要重新修习。 5、高中信息技术的会考应与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接轨,对于我市的现行考试系统及考试题目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建议市教委尽快更换考试系统;制定新课改的考试大纲,重新根据新考纲,命制相应的考试试题。让老师和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通过这次调研。我认为要真正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要做。新课改要真正地实行下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还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