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那种“以本为本”,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僵化被动局面,初步形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教材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态度方面有新的体验、新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认知过程,并努力改变由原来单纯的知识讲授者、管理者变作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再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下列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制约着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往往来源于问题的情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认识能力,把学生引入一种积极参与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情景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数铅笔》时,老师说:小朋友们刚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收到了一些压岁钱,今天老师也有礼物送给大家(出示铅笔),但有一个要求,把你收到的钱用老师的铅笔数出来给大家看,一支铅笔表示一元钱,谁数对了,就奖给谁一支铅笔。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都在回忆自己收到的压岁钱,接着,纷纷举手表示愿意上来数铅笔。老师笑着说:我这里的铅笔有一支一支的,有两支一捆的,有五支一捆的,也有10支一捆的,现在欢迎小朋友上讲台来数。
学生甲:一支一支数,数了10支,数完说爷爷给了我10元压岁钱。
学生乙:两支两支数,数了20支,奶奶给了我20元压岁钱。
学生丙:5支5支的数,数了两次,忽然灵机一动,不要原来数的铅笔,十支十支的数,数了八十支,数完说:爷爷、舅舅给了我八十元。
……
先后有八位小朋友都数对了,我一一奖给了他们铅笔后说,这八位小朋友数对了,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容易数呢?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十支十支的数。由于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接下去的授课十分容易。
二、设置悬疑,激发学生自己探索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设置悬疑,让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出发,自主探索新知识。例如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课本36、37页),课前布置预习:小朋友们回家后看看你家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并带上样品,下节课来告诉大家。上课后,我让小朋友回答,他们都拿着物体,有的说酒盒是长方体的,有的说易拉罐是圆柱体的,有的说药盒是正方体的……接着我让一个拿着长方体的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这是长方体呢?他这面看看,那面看看后说:这个物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所以叫长方体,我说:你回答的真好,同学们都想想你拿的物体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不仅要看,还要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就这样,用不同的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习状态一直处于不停的探索新知识之中。
三、拓展思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理解,拓展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数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青蛙吃害虫》(课本24——25页),我情景导入后出示青蛙吃害虫挂图让同学们观察,引导他们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甲看后说有两只青蛙,学生乙通过自己动手数害虫,答出一只青蛙吃了56只害虫,另一只吃了30只害虫,知道这些信息,我分组让同学们讨论:想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后集体反馈: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害虫?
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
接着让同学们列式计算,再在计算器上表示,当同学们学会了计算方法,再巩固练习课本25页《啄木鸟吃害虫》、《小青蛙》、《口算》、《游戏》等题,从而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