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可通过形象感染、情感陶冶和构建主题课堂来实施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关键词] 语文 德育 教学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当前较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应对其进行更多的德育教育。正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便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其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直接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例如,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等课文,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再如,《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到这些主题是讴歌革命前辈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可以是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思想,有胸怀有抱负,原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利用好语文教学资源构建主题课堂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闭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立足于教材,但也要延伸拓展课文,超越教材,如果把同一主题的相关课文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相互比较,相互联系的过程中获得多角度、全方位的体验,从而可以让德育的教育得以深化。比如,古人为我们留下数以万计的优美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是反映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的是表现诗人浓浓的离愁别绪,有的则是描绘山川河流、风土人情……若是利用“主题”来构建,分别归类为爱国、离别、风俗等,同时把这些思想内容整合起来,想必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了理解。
四、语文课堂的德教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人。所以,除了激发学生情感以外,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一定要争气》后,则可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建设四化的本领;学习了《列宁和卫兵》,就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学习了《寒号鸟》,则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办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效果是显著的。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了做人。教学中找准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正确地处理好语言文字与内容的关系,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中。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面对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真正成为21世纪的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