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新课程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新课堂教学实践中,导学案就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的载体,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主动学习、学会创新;是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导学案对于全国来说差不多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对于我们偏远的山区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在研究和使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怎样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 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导学案的宗旨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体验式教育学习。
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映,导学案的课堂学生总是更多的时间在汇报表演,也就是更多侧重听、说、读的训练,似乎忽视了写的训练。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中,听、读是知识的输入,读、写是知识的输出,是反馈,是掌握知识情况的表现。
写
从上表可以说明我们教师担心写的训练差不多是多余的,只要你听、说、读的环节抓好抓实,自然写的问题就能够得到一定的解决提升。而这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模仿性强,好奇心强、记忆力好,所以在英语的教育学习过程中应侧重口语训练,进行强化记忆训练(集中识词,背诵课文)。
二) 导学案的连贯性与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关系
一边在课堂上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实施导学案),一边在课余时间还是用我们前辈传下来的应试教育的“精髓”-----加量、硬灌、题海等不同形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负担超负荷,原本在课堂上的激情、乐趣在课余的加量的前提下也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有害怕上英语课的危险。这正是张思中先生的教育差距观的真实体现。我们应该正视差距,欢迎差距,认真研究,正确处理好差距。我们不能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半途而废,更不能茫然地东抓一手、西抓一爪。要把导学案连贯地使用,积极探索、精心研究吧导学案用好用实。导学案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外语教学评价的非智力因素(动机、情感、兴趣、习惯、意志)充分运用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让学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心里优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呈现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突出地表现在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成功的体验与成功的把握),而这恰恰是我们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只有树立起这种“心里优势”,学生的学习才会成功或走向成功。
总之,导学案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富有成效的尝试。如果我们放弃去回归传统,我们就只能是想表达100%,而只能表达80%,学生在课堂接受的只有60%,到最后学生能运用的不过就是10%左右。这样的效率有多高就不要怎算了吧。导学案的使用,哪怕我们学生只能学到20%或30%,这些知识是他们通过体验、自主、创新而获得的,他们就能更好更多地在实践的生活中运用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