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者:虞 茜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虽然采用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这虽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显然,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这是每个教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主观能动性 问题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很重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创造始于问题,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感觉到,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看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如果确实闪耀着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

一、用发展观点精心“设计问题”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小学生获得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社会知识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必须开放课本教材,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品德社会课堂。如:在上《交通海陆空》这一节课,教师可围绕“带来的问题”这样小主题,根据学生课前调查,当前交通拥堵等情况,结合学生提出的207国道路窄,还有一些买菜的菜农在两边摆摊,上学来往往拥挤。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建议。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知道现实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用自己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问题意识”平台,让学生敢问

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构建“问题意识”平台,让学生敢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师道尊严”的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教师教育理念有待提高的原因。小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小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平和环境。

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生只有在平和的气氛中,才能获得最优表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二)开放“提问”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创设广阔空间——让学生要问 

品德与社会课,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如:在《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道路满足不了车辆发展需要”,“部分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交通标识不清,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汽车的发展过快会影响环境问题”等等进行展开分组讨论。有的同学还通过家长、上网、亲友寻找答案,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当学生发现校门口拥堵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个问题好解决!我提议:新建菜场,把道路两旁的菜农搬到哪里去”。在学生热烈讨论中,营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了他们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想探索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能感受到其中的含义。生活离不开品德与社会课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更离不开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而且也能养成自觉提问的好习惯。

(四)尊重小学生劳动。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如:我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壮丽的河山》—课中,讲到我国地形、地貌时,学生提出长江洪水泛滥、山地易出现地震,给人们带来灾难。当时引起不少学生的兴趣。教师立即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情感的崇高品质。教师把学生渐渐地引入到本课主题中,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引导学生会问,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引导学生会问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密切相关。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处处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敢问、会问、善问。现代教学论重视学生,特别是重视小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小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小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坛,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和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小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凸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改变小学生学习方式,让小学生会问

在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例如,“四导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四导”,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