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让活动优化习作教学…………………作者:胡吉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农村小学生习作的现状
(一)老师的教学情况:
1.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教师没有把习作看作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教师不重视去调查学情,而重视去猜测去年考了某某类的题型,今年会考哪一类的,习作教学目中无人。教师让写的题目是学生不想写的,题目太难,无从下笔:要求太高,难以达到。
2、习作指导不负责任
新课标中有“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提法,但我们有些教师却简单理解了这些理念或表述,而使自己的习作教学变为了简单的“解题”——“念范文”——“写作”的三段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指导,是一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指导,是无效的指导,这样的指导很快便会让学生觉得作文难写,让作文教学陷入僵局。
(二)学生的情况:
(1)对习作的畏惧、厌恶心理。问卷显示,不喜欢、害怕作文的学生,约52%,且有随年级增高之势。
     (2)对习作的懒惰、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于作文的全过程。注意观察并有兴趣占11%,缺乏观察兴趣、不注意观察的占37%,观察时能展开联想、想象的占17%,看了没想的占34%,及时将观察记录下来的27%。
     (3)感情淡漠,没有真情实感。不少学生作文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例如高年级学生写升旗仪式,文中只有升旗的简单经过,却没有那种激动的心情和观看时的感受和想象,似乎这件很有意义的事,并未掀起小作者心中的波澜。还有一些习作,初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一旦细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是抄来的。仅六年级从报刊上抄来应付的占57.2%;再如某校五年级一篇«写一件难忘的事»,一半以上学生写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直接交流时的愉悦感和表达冲动。
     (4)考试应付,奉命作文。尽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但农村小学生还是要面对繁重的考试:单元统一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各种抽测、调研测试、《课课练》、《AB卷》、《黄冈密卷》等等。一名作文能力很强的六年纪学生却以一篇被评为“优秀”的作文应付了同一年级中的三次考试,其原因是“要保证不丢分,保住名次”。学生中为老师而作文的被动心态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分数的价值比自身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在学生心中占有更高的地位。这部分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从而把自己沦为分数的奴隶。作文成了强制性训练,自然就是“奉命”勉强而为之作了。这样看来,高考作文答卷中那些为数不少的考生为了感动阅卷老师,不惜让自己亲人先得“绝症”或“死亡”的假作文就不足为奇了。
二、活动对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接触了这么多的孩子,无论成绩一般的还是优异的,一听到“习作”二字便闻风丧胆,宁可避之。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及时、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开开心心地学习、快快乐乐地表达。由于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有情感体验,所以通过活动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感,使学生乐于表达,也更善于表达。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写作兴趣自然而然的被激发。如:
师:今天,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究竟有多么聪明。
生:怎么考?
师:请你们猜一猜别人心中的秘密。
        首先,教师请出一名学生,再将0——100数字之间的一个数告诉这位同学,并且让他记住。接着,教师再对全班同学说:“现在,他心中默记着一个数,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个什么数字。条件是:你每猜一次,他只能回答高或者低。如果你能在8次以内猜出,就算你是最聪明的。”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游戏,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活动,整个课堂都活跃了,学生完全被课堂所形成的那一股“猜数之风”包围着。当学生们尽兴了,老师见好就收,让学生动笔记录当时你所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时,学生忘记了,忘记了这是在写作文,忘记了这是自己曾经痛恨的习作课。他们的积极性从来没有那么高,也从来没有过像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学生亲自参与,感受更深
所谓活动习作,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基础,以充实学生写作素材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强化体验(所谓体验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亲身经历(亲历过程、亲历内容、亲历顺序),体验切身感受(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产生表达欲望,从而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切身感受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过程。那么,怎样实施活动习作教学呢?我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活动---体验---表达”的操作样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实践中我们发现趣味性的、富有启发性的活动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使他们产生“我要参与”、“我来表达”的积极欲望和冲动。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会使习作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a确定活动内容。活动的主题主要来源,一是各年段语文教材中习作教学的训练要求和内容;二是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健康的,可以操作的活动均可以成为活动化习作的内容。中年级开展游戏、观察、动手做等一些素描活动,如:剥毛豆、削苹果、看菊花、照镜子、模仿秀等等;高年级开展读书、参观、体育竞赛、家务劳动等体验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滚铁环比赛、捏鸡蛋、泡茶、参观旅游胜地等等。
b选择活动形式。围绕活动化习作的主题,依据年段习作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选择活动的形式。根据需要,有的是集体的,有的是个体的;有时候是校内的,有时候是社会和家庭的;有语文实践活动的,也有跨学科指导的等等。学生可以参与活动的设计和修改,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c做好活动准备。精心准备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活动中所需的器材、用具、场地等,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周到。活动的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怎样活动也应根据需要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训练,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为活动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习作的效果。同时,要充分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形,作好因势利导的准备。
d有序开展活动。
(1)观察活动 人人参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那充满神奇奥秘的自然是孩子们最神往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是孩子们最乐于描绘的;工厂社区、高楼路桥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男女老少、亲朋好友是孩子们最熟悉的……所有这些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活动,都成了孩子们笔下丰富的色彩。其中少不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观察,而且是一个也不能少。如:三上《习作2》:我的自画像,要求学生给自己画像并介绍自己的外貌。课前要求每人自带一面小镜子,课间就安排学生做照镜子的游戏,在学生玩得开心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镜子的本领——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教师让学生对着镜子照自己,给自己画像,画笑脸、画哭脸、画调皮脸等等;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头—脸—五官);有重点地观察,画出自己的外貌特征来;仔细地观察,画出哭时、笑时、调皮时五官外形的变化。为指导课上说自己的外貌,说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我”作好准备。
(2)体验活动 自然真切。开展一项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感兴趣;其次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身心自由舒展,尽情实践,切忌活动为作文而设,表演化;再次是活动中教师的巧妙点拨,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表现创造,不留痕迹地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和情感体验。并让学生及时记录活动中的观察和情感体验,切记活动放任自流。 例:二年级的语言实践课《春天来了》就是其中的一例。教学的过程分四个板块展开。探春:带孩子奔向大自然的怀抱里去找春天,公园里看桃花,嬉杨柳,逗白鹅,采露珠。田埂上捉虫,油菜地里拍照,让无穷的快乐,洋溢在孩子的笑脸上,荡漾在学生的心里。说春:引导学生,把从自然中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小手触摸到的信息进行交流,这些亲身经历的信息成了最新鲜的语言材料,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语言学习的方式。悟春:课堂上老师物化为小燕子姐姐,引导孩子们成为太阳公公、春笋姐姐、春雨姑姑、蜜蜂妹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表演春天里的一幕幕童话。交流中学生感悟着春天,表达着春天。咏春:当孩子们在课堂里表演春天,陶醉春天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一个成语,一首诗来赞美春天,师生共同学习背诵赞美春天的古诗。当我们带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向同样鲜活的生活回归时,我们发现孩子们是多么痴迷我们的语文,热爱着祖国的语言文字。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这就是我的充实生活。”可见,真实的生活能唤起学生表达的真实感受和无限遐想,真实的感受和无限遐想能让学生的生活跃然纸上。
(三)、用活动指导习作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在活动中仔细观察,潜心体会,尽情感受,力图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但是,同样是活动作文,由于组织设计不同,习作效果也大不一样。以下是我在一次市级习作评优课上,听到的两节三年级的作文课。
课例一:《投微型标枪》
师:2008年,在北京将举行第29届奥运会,你喜欢哪个体育项目?
生:我喜欢球类比赛。……
师: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项目吗?我最爱看标枪比赛。谁看过?
生:长长的标枪,看谁扔得远,……
师:今天,我们也举行一场比赛,名字叫《投微型标枪》。
(出示课题:投微型标枪)
师:读了这个作文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微型标枪什么样?……
生:微型标枪比赛怎么比呢?
师:看,这就是老师预备的微型标枪。
生:原来是牙签呀!
师: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比赛规则……,投进最里一层得10分,依次类推,10分一层……
(教师看着屏幕显示的文字,照着读了一遍。)
师:我们各小组要推选一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再选出一名组长。其他人都是参赛队员。
师:好,大家都记住比赛规则了吗?
生:记住了。
师:好,在我们班级的正前方已经画好了场地,我们请各小组的第一名参赛队员。
,向场地投去。)
师:好,裁判员上场。
从一上课的简单谈话到揭示习作题,接着宣读比赛规则,进行比赛,几乎是教者一个人在唱主角。学生表达的机会微乎其微。教者既没有引导学生观察参赛队员或者观众的动作、神态、语言,也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微型标枪”及比赛的非凡之处。为什么学生会忘记比赛规则呢?因为之前全是教者包办代替了,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匆匆忙忙地走过场,表面热闹,实质空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经历了一场非凡的比赛。比胜过程你们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好的,现在我们就用自己手中的笔,记下这难忘的一节课吧。好,动笔吧!
活动结束后,没有习作指导,没有习作要求,看似有很多可写内容,学生却不知从何下笔。这对于习作练习刚起步的三年级的学生,难度是很大的。
课例二:《吹泡泡》
师:同学们,先请大家听一首儿歌,看看这群小朋友在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生:画面上的小朋友们在吹泡泡。
师:怎么吹出来的呢?谁看懂了,来说说。
生:用嘴对着吸管的一头轻轻一吹,另一头就会鼓出一个泡泡。
生:先把吸管放到肥皂水里蘸一下,再把吸管的一端放在嘴里,接着轻轻一吹,泡泡就从吸管的另一端钻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的时候,表示动作的词用得真好,还有谁会吹泡泡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那这样吧,把你吹泡泡的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
活动与习作指导紧密结合在一起,出示儿歌,让学生说说小朋友们在干什么,怎么吹的?这就是练习学生准确地说出吹泡泡的动作。指名说,同桌互说,不仅达到了口头练习的目的,还倾听了他人的表达。同时,让学生学会使用表示先后的连接词。
师:会吹了吗?那我们就来比一比,谁吹出来的泡泡最好看,最非凡。
师:谁来说说你们吹的泡泡是什么样的?
生:圆圆的、亮晶晶的,在阳光的照耀下,还是彩色的呢!
师:真了不起,他不仅看到了泡泡的外形,还发现了它们的颜色。
生:有的泡泡大大小小的,像五彩的气球。
……
师:出示第一组照片,看,谁能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来说说这组照片。
生:有的像樱桃,有的像冰糖葫芦,还有的像珍珠……
生:这些泡泡有的像圆溜溜的乒乓球,有的像飞向天空的彩色气球,还有的像一串串的葡萄。
师:当你看到这么漂亮的泡泡,你会怎么赞美它们呢?
生:太美了,太神奇了!
……
师:同学们可兴奋了,瞧!出示第二组照片,谁能说说同学们的表现。
生: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吹着泡泡,脸上笑嘻嘻的。
生:吴宇同学紧盯着自己吹出的“双胞胎”泡泡,她正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生: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正张大嘴巴争先恐后地把泡泡吹得高高的。……
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及时地拍下了场景,效果显著。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较差,用现代化手段再现当时的场景,定格的画面非常有利于学生围绕一个方面练习说话。教者抓住了两个方面进行练习,一是对泡泡描写,一是对人物的描写。说得那么好,还怕学生不会写吗?
师:看到这么漂亮的泡泡,它们飘呀飘呀,会飘到哪儿呢,你想到什么呢?
生:它们飘呀飘呀,飘到了天空,驾起了一座七色的彩虹。
生:它们飘呀飘呀,飘到了沙漠,滋润了土地,使沙漠变成了漂亮的童话世界。
张开想象的翅膀,带着美好的愿望,将它融入到习作当中,一定会是这篇习作的“点睛之笔”。
……
师:今天,可真开心,谁能把我们吹泡泡的过程和自己的想象连起来说一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写下今天的活动。
活动结束后,教者再次练习学生有重点,有层次,有顺序的叙述,最后在说的基础上让他们独立作文。
两节课例都是通过开展一个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内容展开习作教学的。从实际效果来看,显然课例二的习作教学是成功的。学生通过活动激发了情感,增强了体验,丰富了内容,通过教师的习作指导,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观察的目的性,学习了表达,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呢?
课例一把习作指导课上成了活动课,教师只注重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上,整个活动过程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学生虽参与了活动,但仍然无话可写。课例二中教者结合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爱好,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与表达,比如指导学生观察泡泡的颜色、外形、大小,吹泡泡的动作,以及同学们的表现……不仅为后续习作奠定基础,而且练习与培养了学生观察方法。学生有话可写,内容生动具体,富有情趣。
语文课标指出,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爱好和自信心。显然,作为三年级学生培养写作爱好和自信心是作文起步的关键。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展开习作教学确实是作文起步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亲身经历与体会,创造自主表达的机会,才能真正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目前,少部分教师片面的理解“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以为指导就会对学生产生束缚,以为有了生活就一定能写出作文,所以放弃了对学生的必要指导。然而,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留心观察四周事物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因此,即使开展了相关活动,学生仍然“无话可说”。事实上,真正有效的指导是在活动过程当中,指导的重点是引导观察与体验,引导学生想象与表达,不但可以丰富写作的内容,而且能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因为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既不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说真话,写真话,培养求实的文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起步作文教学真正贴着地面行走,走得稳,走得远。
以活动促写作这无疑是一个好办法,相信教师只要处理好活动与写作的关系,以活动为铺垫,再指导学生习作,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