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校大力提倡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以此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启迪智慧,或陶冶情操,丰富底蕴,或自觉觉他,自度度人,应用于课堂,从而提升我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境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也许我读的并不是十分认真,但我还是要由衷地感慨:这项活动真的很好。那么,我们何不以此为契机,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伴随我们的一生呢?
我有时在想:读书,大概就是为了与某个令人“眩晕”的句子或观点相遇。寻求被启发、被点拨、被引领、被关爱的可能。渴望在阅读的同时,有些东西能叩响我们的胸膛,扣击我们的蒙昧与无知,填补我们因贫乏而造成的精神空缺。从而使自己取得进步,得到提升和完善。
本学期我读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一书,读后我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不一定属于智者,但一定属于一心一意且全心全意的智者。黄老师正是后者的典型。黄老师在每节课上所体现的教育智慧绝不是多看几本书,多几年教学经验,课前多准备了几个星期,多请教了几位专家就可以达到的。他是几十年的心向往之,几十年的方向不偏力量不减,几十年的与挫折不断斗争,从而达到的一种精细与博大。他的教育智慧表现在知识储备上,渊博的知识让自己能在上课时天马行空、游刃有余;还表现在教学细节上,因为学生的思维、情绪是及其微妙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一次大的转折,而他总能用心看见最细小的差别,捕捉到最微妙的变化;还表现在尊重学生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成功更尊重他们的失败。其实这种智慧在他的教育人生中无处不有,难以尽述。这一切正是他对教育事业孜孜追求的回报,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一宽广的领域中,已辛勤耕耘二十几个春秋。初涉教坛,他又得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卢专文、邱学华等专家悉心的指导,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来展示自己,磨炼自己。有了专家的指点,黄老师前行的路上有了正确的航标。但更重要的是黄老师在遇到了无数的困惑和挫折时,总是选择勇敢的面对。黄老师能一路走来,且越走越远,正是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不断追求,源于他的志存高远。从而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创造的灵感。
教师应是智者,首先,教师应博学,应该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对自己所教学科尤其有深刻的钻研,敏锐的直觉。其次,教师应该是睿智的,是敏锐的、深刻的,是智慧的化身。他像一块宝石,永远散发着人格,学识和智慧的魅力。在黄老师的书中,我看到他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看到了他为把自己打磨得更加优秀而发奋的读书,读各种书,练就了一身深厚的内功。在读书的同时,他还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一切丰厚了他的精神底蕴,滋养了他的灵气,激发了他的创造力。从他身上可见“智”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功”,是不断的观察、思考和积累,最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黄老师的的教学主张很多,粗粗阅读,以下几处印象较深:第一,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第二,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作为基础数学教育,应使人人为今后升学、就业和自学打下扎实的应用数学的基本功,而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数学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黄老师十分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他上课经常像在家闲聊一般,说的都是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当然这样的话题不是人人都能找到的,也不是人人都能用好的。)这样一来,学生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会“陷”进了主动学习之中去。效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而这就要求老师要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并能拨开迷雾,排除其中干扰因素,抽象出数学知识。这正是前面提到的“功”,这种“功”是时时刻刻处处都要练的。
黄老师说:“既然已经选定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就必定欲罢不能,乐此不疲”。我想这些话语并不是说说而已,因为那真的是他最高级的快乐,他已经感觉到那是一种享受。我们经常为找不到一个有趣的情境,举不出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设计不出一个自然而恰当的过度而苦恼。其实这正是我们自身的贫乏所致,我们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思考与积累,没有时时处处慧眼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等等。我们的付出程度注定自己还无法体会那最高级的快乐。真憾事也!不过,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认真阅读、用心观察、积极思考,丰富自己,升华自己。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享受那最高级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