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浅论山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及对策…………………作者:吴汉生
内容摘要:我国基础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两基”攻坚后取得长足发展,但边远山区基础教育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许多农村学校面临着发展的瓶颈。笔者在多年担任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长的过程中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问题主要还是人的问题,即教师、家长、学生的素质和观念受农村环境制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最大的障碍。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认真实施课程改革,使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关键词:基础教育   农村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在我国中西部广大贫困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艰苦、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山区基础教育发展长期以来进展缓慢。由于教育发展的滞后,使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又受到严重限制,从而形成一个“越穷越愚蠢、越愚蠢越穷”的恶性循环。尽管山区学校的硬件建设在“两基”攻坚后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这些学校在软件建设方面与城镇学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笔者在从事山区教育事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担任农村中小学校长后一直思考着这一问题。
通过多年调查,结合我县及周边县区其它山区乡镇的教育现状,从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进行了基础的研究。笔者发现山区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生存性危机,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课程改革难度大,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学生客观问题多等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山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    山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校面临生存性危机。
农村教育虽然发生于农村,但却漠视农村社会、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唯教室、课本、纸笔,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他们接受的教育比父辈多,但他们在生存能力方面却远不如父辈,最终使得这部分农村毕业生在体现个人价值上感到非常茫然,不能看到所接受的教育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长此以往,势必会减退农民投资教育的热情。生源流失严重,山区学校的规模不断缩小。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适龄儿童相应减少,加上政府城镇化政策导致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随父母外出等因素,造成乡村生源骤减的局面。经济困难是造成农村学生无法继续升学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时,盲目集中农村学校,使得原本能就近上学的孩子因交通不便等原因纷纷辍学。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导致许多农村学生难以在激烈的应试教育竞争中取得主动。
2. 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整体不高。
山区学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与外界接触的时间和平台。因而山区教师相对视野狭窄,思维不开阔,思考问题不全面,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机会少。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长线专业教师过剩,音、体、美、英教师短缺。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要开设英语课和信息技术课,但山区小学包括一些初中很难有足够的英语专业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教师吃的是大锅饭,缺少竞争机制,缺少危机感,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难发挥,老师的专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3.课程改革难度大。
学具、教具匮乏,教辅资料不配套。新课改教材在编写上十分注重情景教学,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讲授。由于教学设施落后,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与城市相比,山区学校师资总体水平不高,现有教学资源使用较低。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一说起新课改,每位老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新课改理论的空壳。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误认为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
老师普遍反映教材难度大,教师和学生适应困难,而且教材编写的背景和内容以城市生活为主,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也以城市为取向。山区学校几乎没有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实际,教育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留的层面上,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部分农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4.学生客观问题多。
家庭条件差,家庭教育意识差,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在家访和班主任处了解到,在校就读的山区学生中,家庭条件稍好的不到一半,能够算得上优越的寥寥无几。山区家长文化水平低,根本没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业,更不用说如其它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出现家庭教育起负作用的情况。山区家庭外出打工的特别多,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养,这些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多,学业也不理想。由于应试教育的淘汰过程对于不能升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走向教育终结的过程。对于这些已走向教育终结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不得不继续重复父辈的老路——回家务农,或是外出打工。然而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既不能对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起到有效的帮助,也不能为其外出打工提供谋生技艺。
二、    解决办法。
1. 多方支持,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国家已出台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相应政策,并放宽管理,给学校以一定的自主空间去选择部分适宜当地经济和农业发展的课程,增强其办学的灵活性及开放性。作为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积极收集停息,加强沟通交流,使政策为教育服务。
投入一部分资金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配备适宜开展农业知识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的设备,为实现课程的新取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课程编制上,国家应分级分层组织开发适应地方发展的新教材,使课程的新取向顺利实现。
2. 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根本。
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推进校务公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校务公开的主渠道,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当前学校要把教代会的制度建设作为加强民主管理的关键,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以高度重视。首先,要使教代会制度化,以保证教代会制度不因学校领导的变化而变化;规范教代会的内容,教代会的议题要围绕学校的重大事务、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财务预决算、规章制度建立;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民主评议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全面落实教代会职权,加强检查监督教代会决议和提案的落实情况,把民主监督工作持久化,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3. 以人为本切实抓好老师的管理。
老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管理工作的优劣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村基础教育新取向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在这种新取向下,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村教育目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实现农村课程的新取向,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农村老师队伍。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
(1)加强老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终身从教理念。
在农村部分年轻教师对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是不足的,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动摇,选择“改行”。教师“改行”到其他行业的多,而其他“行业”改行当教师的目前还没有先例。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终身从教的观念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关键。
(2)抓好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是推动和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保证。学校要对教师的学历进修和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一是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提高的资金投入,没有投入的教师培训是一个空话;二是要结合农村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不能搞一个模式,一本教材,一个评价标准;三是就近开展培训和学习,农村教师不可能到城市或者很远的地方去学习和培训,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名师到农村学校进行辅导、观摩教学、座谈交流,促进老师素质的提高;四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要走“一专多能”之路。
4. 加大教研教改力度,适应新的形势。
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倾向,在这个倾向下课程开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一味地迎合中考,而忽视学生的意愿和兴趣,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缺乏农村特色,因此迫切需要富有实效地开发本土性课程。学校应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宗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对学生发展需要做准确的评估后设置课程内容,切实增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适切性。总的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它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我们要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育人,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只有做好了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农村学校走出困境。当然这一切还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所能做的是努力探索、实践。以科学的发展观搞好山区教育事业。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