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者:麻小兰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评价一节课的基本标准,作为教师只有保证了每节课的教学有效,才谈得上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下面,我将结合几年来在小学数学课改实验教学研究中的几个案例,谈谈我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做法和一些初浅认识。
案例一充分挖掘教材,发展学生思维
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乘除两步应用题》,例题为:儿童商店有8件商品及价格,商店阿姨说:12元可以买三辆小汽车。一学生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另一位学生说:你应付多少钱?课前,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取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学习例题。通过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学生购物。要求是学生要利用自己想要买的商品所提供的信息,编成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类应用题。几分钟时间过去,学生都陆续举起手,学生开始汇报。生1:18元可以买3个闹钟,我想买5个闹钟,应付多少钱?生2:15元可以买3个玩具熊,我想买6个玩具熊,应付多少钱?生3:16元可以买2个地球仪,我想买4个地球仪,应付多少钱?生4:6元可以买2个文具盒,我想买4个文具盒,应付多少钱?……就这样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自主编题再解答。就一幅主题图,虽然课本中只出示了一道例题,但图中的其他内容仍应开发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编题、解题的过程中,多次利用主题图,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教材提供的资源有隐有显,有深有浅,有的可以直接利用,有的需要加工。如果,教师只仅仅教学例题,学生的学习是静止的、单一的,这样既浪费了教材资源,违背了编者意图,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巧改例题收实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中,教材出示了以生活垃圾为题材的例题,题目中提供了这些数学信息:废金属等占生活垃圾的1/4,危险垃圾占生活垃圾的3/20,纸张占生活垃圾的3/10,食品残渣占生活垃圾的3/10。例题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分别是:(1)、废金属和纸张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我在教学时并没有按例题的思路,没有按例题的安排让学生依次解答这两个问题从而去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我出示例题提供的数学信息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略做思考,纷纷举起了手,他们提出了好几个问题:①、这几种生活垃圾中,哪种垃圾最多?②、废金属和纸张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③、纸张比危险垃圾多多少?④、纸张和食品残渣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⑤、废金属比危险垃圾多多少?……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简明地记录在黑板上,然后有目的地让学生选择解决问题。我首先让学生解决第①个问题,第①题实质是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解决此题可以复习通分的方法,为后面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让学生解决第④题,这道题实质是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解决这两道题之后,学生有了充分的知识铺垫,这时,我再要求学生解答第②题和第③题,开始了他们对新知的学习和探究。在算法的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将异分母分数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强调计算的结果需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我对此例题的处理,较教材例题的安排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案例三:巧编故事,活用教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单元中的第一节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例1、例2是两幅主题图呈现的数学信息是:例1为:客轮限载68人,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例2为:还能上几人?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
我先教学例1,我用简洁的语言创设了希望小学的老师带领学生春游的情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共同讨论本题的条件及问题,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两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通过计算二(1)班、二(2)班能坐下,(31+23=54人)二(3)班、二(4)班合乘不能坐下。(32+39=71人)教学到这,按教材编排就该教学例2(减法)了。但我并没有这样,而是巧妙地将故事延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合理,你能帮他们设计一种合理的乘船方案吗?”几分钟后,学生通过计算,找到了一套合理的乘船方案:二(1)班、二(4)班合乘一条船,(23+39=61人)二(2)班、二(3)班合乘一条船(31+32=63人)学生在寻找合理方案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新学的计算方法,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们为他们设计了这么好的乘船方案,但这位船长特固执,他非得让二(1)班、二(2)班合乘一条船,为了满足他这一要求,我们可以想出什么办法呢?”我话锋一转这样问到。思考片刻后,一学生说:“从二(3)班调一些人到这条船上来。”另一学生说:“也可以从二(4)班调一些人到这条船上来。”“办法很好,那应调多少人上这条船呢?”我追问到。“那要看二(1)班、二(2)班合乘这条船还差几人才能坐满。”自然地进入了例2的教学。学生立刻尝试计算68-54=,运用上面加法的知识迁移学生计算出还差14人。“按你们刚才想出的办法,这14人如果从二(3)班调走,二(3)班还剩多少人呢?如果从二(4)班调走,二(4)班还剩多少人呢?如果从二(3)班、二(4)班总数里调走,第二次乘船的有多少人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例题,但让我灵机一动,巧妙地增设环节,将他们融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从原本只是两道题的练习机会中得到了更多的练习机会,特别是在这些增设环节中,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几年的课改实验,让我认识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情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仅是开发、改编、再创造教学例题,教材中的许多习题都可以再创造。现在的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让我们的教学更具实效。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