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洋县磨子桥镇中心小学 723308
“数”的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重要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对数与代数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把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数学的交流与推力等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如何对“数”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真正达到有效教学。
一、感知——生活情景中的数学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就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要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数概念产生的过程,就要给学生提供现实的背景,使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有机会去感知。如用简便方法计算“135-98”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小明拿135元钱(一张100元大钞,35元零钱)去买一个98元的书包,他会怎么付款?”让学生讨论后再模拟表演付款找钱的经过,亲身体验先减100再加2的算理。像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既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感知——实践活动中的数学模型构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探索数学模型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发现数学原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数学水平上探索不同水平的数学模型。因此,在课改理念下的“数”的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多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在实践中探索、认识和体会数学中的模型。
如《分苹果》一课,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①引入:今天是小明的生日,他请了一些小朋友到他家做客,小明的妈妈买回了蛋糕、饮料、还有12个大苹果,小明准备把这12个大苹果放在四个盘子里分给小朋友吃。(课件显示妈妈和小明分苹果图)。②观察画面(小明是不平均分,妈妈是平均分)并回答:他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生答后师引出“平均分”)。③尝试分一分:用学具像妈妈那样分一分,并与同位说说是怎样分的。④反馈:请学生上台边分边说。
又如,在《分一分》案例中有这样解决生活中平均分问题的实践活动。分气球:①(出示气球图)把这9个漂亮的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怎样分?②小组合作操作:用学具代替气球分一分。③反馈:请学生上台边分边说。(每人分得2个气球,还剩1个)。
通过一个又一个分东西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不断的分东西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深深体会到不管怎样分,最后每份均分的“同样多”,教师自然而然的向学生介绍了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到建立数学模型如水到渠成,学生既较好的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又急于了解除法的表达式,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发展——开放空间中的数学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如乘法口诀单元是第三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先设计了5的乘法口诀,因此,在学习2的乘法口诀时“二五一十”这一句学生已经学会了,教学时可以从这一句口诀入手,以旧引新使学生自然地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师先在黑板上用学具摆出2个5,再请学生想出一个好办法,很快地把它变成5个2,聪明的学生还会再拿走1个2,剩下4个2。学生学会了二四得八的同时,也领悟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其它几句口诀,发现积都是双数。学生尝到了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而且发现了规律,掌握了知识间的联系。 新课程下的“数”的课堂教学,要大胆开放,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使学生敢于探索,勇于探索,让他们能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