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者:王仕容
四川省西充县鸣龙镇初级中学      637200
中文是世界上最瑰丽的文字,语言灵活多变,用法精彩纷呈,是其他任何语言都无可比拟的。但是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干燥、乏味,呆板的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尤其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更是走入误区,把学生带进了死胡同。
一、 注重新课的导入 
  随着素质教育方针的实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考试中不仅考课内文段,也考课外文段。那么如何让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呢?向45分钟要质量,我认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导入,会让学生有一种兴奋感,新鲜感,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沙漠的沙化》时,我先给学生播放《楼兰新娘》这首歌曲,并播出楼兰古城的照片,然后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今天的楼兰是什么样?引起学生的好奇感,同时进入新课。这样一来既让学生知道沙漠的危害,也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既要让学生理解文字表面意思也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文章灵魂,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并且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理解能力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这时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要创设问题引领学生一步步地走向文章的深。那么我们就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都能从不同层次上有所得,各有所提高。
三、阅读教学中怎样艺术地提问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突破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也就能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并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教学《陋室铭》时,文中的“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德馨”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品德高尚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刘禹锡厌弃世俗,心境淡泊的情怀。教学中提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对于学习中的问题我们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直接将答案交给学生,而要让学生经过思考,自己一步一步地得出满意的答案。而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对问题的提出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教学《芦花荡》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对白洋淀军民意志力坚强,英勇顽强的真实写照,可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原句改成“苇子还是碧绿地向上生长着” 行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题中明确了原句的妙处:把苇子比作白洋淀的军民,从而也不难看出我军民的英勇形象。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石壕吏》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战争是残酷的,青壮年男性都被抓走了,连老头子听见官府来抓人都“逾墙走”,为什么老太太还要“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学生从这里不难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官府的残暴,从中学生也不难体会出为什么诗人前后诗作风格不一样。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对阿长前后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鲁讯对阿长感情的逐渐加深。同时对学生观点,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因为语言这东西是活的,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个问题,要吸取“圆”只能是“圆”的教训。
四、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还应探索更多更好的办法,要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