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幼儿园 723300
音乐活动是最能解放幼儿,调动其创造激情的艺术活动。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千差万别,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教师在活动中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形成新的师生互动。
一、构建和谐幼儿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与幼儿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成败。“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幼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忽视对幼儿所传递信息的反馈教育机智,使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对教师自己的客体地位也隐性而被掩盖,这样就不能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当幼儿认真倾听时,教师是活动的主体,但当幼儿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时,幼儿就是活动的客体。为了使师生互动能正常进行,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但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去实践与实施。
二、加强音乐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教师自身教育能力的高低是影响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通过正确的观察与评价 ,了解每个幼儿。由于家庭环境、性别、个性的不同,他们在认知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也会有与众不同的优点。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每一种特点,才能在活动中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给与幼儿肯定,让幼儿有活动的兴趣。
2、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适时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 。有时幼儿的反应和表现是教师能够预见到的,但幼儿毕竟是一群好奇、好问、好动的孩子,他们有时的表现会让老师事先也揣测不到,这时,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让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3、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在音乐活动中,想要化解教学难点,让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难点,就要采取快乐的教学法,让孩子跟着音乐节奏自由的感受乐曲,在欣赏图谱时自己加上动作表演,自己理解歌曲的意思,随着节奏打节拍,跟曲歌唱,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集体解决问题。通过图谱的不同变化,让孩子感受、激发其演唱兴趣,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唱和表演。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造欲望
1、 创设活动情景,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
《小熊过桥》是一首古老又有趣的歌曲,它以故事的情节配以熟悉明快的音乐旋律构成有趣的歌曲。因为歌词很有情节性,我在设计时就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先表演,帮助幼儿熟悉理解歌词,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知音乐,明白歌词的旋律,从而轻松地学会演唱歌曲,并通过表情、动作、语调、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表现歌曲,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艺术化中的节奏教学,能激起幼儿的兴奋情趣
在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教师随优美的音乐,用简洁美妙的语言引导,并带上节奏,让幼儿在美妙的音乐意境中畅想,感受乐曲的旋律美、意境美。如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在课前与幼儿共同了解、讨论下雨时的各种情形;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演奏时的强弱特点,通过幼儿亲自识图谱操作,以鼓励、互动、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去。
3、适度的肢体语言,能加深幼儿体验与欣赏
老师用手势代替语言,可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如欣赏歌曲《蓝精灵》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飞扬的姿态,使幼儿充分感受蓝精灵的神态。如唱《摇篮曲》较为柔和和抒情色彩的歌曲,教师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让幼儿感受摇篮曲安静、平稳的特点。又如唱《小兔乖乖》、《哇哈哈》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更能激发幼儿的内在情感,并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与幼儿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幼儿的“学”,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将每一个幼儿带进音乐美好的境界中,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纯洁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