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洋县马畅镇中心小学 李 敏 723300
【摘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成功的喜悦。“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按三步展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操作活动;充分尊重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反思,促成算理理解。
【关键词】 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 操作 尊重 自主探索 引导反思
算理 体验 思维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艰辛和欢乐。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成功的喜悦。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与学生熟悉的加、减、乘法竖式都明显不同,并且计算过程涉及到除法、乘法、减法三种不同的运算,比其他三种竖式都要复杂,因而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学习了除法竖式后计算除法时,对于“为什么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被除数为什么又要减去乘得的积”等不容易达到真正的理解,只是按老师教的方法去做。追根溯源,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现实生活中“分一分”的直观的操作活动抽象到数学思维的层面上来。因此,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是学生对平均分情况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所以,我认为“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按以下教学策略展开: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操作活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它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丰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显然,除法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同样多的几份是除法意义的本质。平均分的结果又存在两种情况:正好分完和留有剩余。“除法竖式”正是可以很好的表达这两种情况。因此,在教学”除法竖式之前,我提供了分桃子、分铅笔、分花片等大量素材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怎样分物体才是“平均分”,再逐步感受到平均分的结果存在的两种情况。
例如:先出示“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样分”这道题目,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实际分一分,得出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四种情况,从而知道像“分成4和4”这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当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掌握了“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后,在出示“把9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该怎样分”这类的题目,也让学生通过多次操作掌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这样做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清晰地感性认识,又对两种情况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还使学生在面临新的“除法竖式”时能结合实际操作来正确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丰富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的数学活动,就为学生学习除法竖式时的自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尊重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虽然数学具有简约性的本质特点,但在一些关键点上不应该急于用人们已经规范好的法则、做法去束缚学生的思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独立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除法竖式。大部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写出这样的竖式:
9 9
÷ 2 或 ÷ 3
4 … …1 4
… …1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如此写竖式不合理指出为两点“一是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如何能得出”余数“;二是竖式中的四个数均为一位数,应做到各位和各位对齐,显然第一个竖式中“余数1”并未写在个位上,有违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要对齐的要求。
接下来,我组织大家讨论:除法竖式到底该如何书写呢?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大家最终得出了除法竖式正确的写法:
4
2)9
8
1
三、引导学生反思,促成算理理解。
当学生写出除法竖式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除法竖式要这样书写与计算呢(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合理性)?联系我们刚才“分一分”的活动每一步计算又相当于我们刚才操作中的哪一步?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除法竖式算理的理解,形成深刻的认识。 我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就是按这样三步进行教学,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认识除法竖式这一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和自我体验,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