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创新均衡发展机制,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作者:王有幸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教育管理办公室教研室     262500
摘  要: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东西部城乡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依托校安工程,优化学校布局,实现“5+5”学校布局规划,夯实教育公平发展的基础。二是完善内部配套,实现办学条件的全面提升,消除东西部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三是借助城乡学校共同体的建设,加强教师交流,促进师资力量的优化共享,全面推进了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
 
关键词:均衡,公平,规划,发展,教育
 
一、项目背景
2007年青州市乡镇区划调整以后,原王府街道与原五里镇合并,形成了东部城区和西部山区的新王府街道办事处。设有14处中小学,其中5处分布在城区,9处在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凸显,显著表现为东强西弱。主要表现为:
1、校舍和内部设施配套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城区学校均为楼房化校舍,功能教室齐全,配套设施先进。西部山区学校全部为平房校舍,均建于六十年代,外观破旧,存在安全隐患,各项功能教室几为空白。
2、教育理念和教师队伍建设差距明显。城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青州市以上教学能手占专任教师的28.5%。与城区相比,农村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创新等诸多方面明显滞后,很难形成统一的教改局面。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偏远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51岁,年轻教师严重缺乏,教育创新氛围没有形成。
3、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西部山区分散布局2处初中、7处小学和5处教学点,有些小学、教学点规模仅几名教师和几十名学生,办学经费、教师资源和管理成本无法形成高效形态,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4、相对封闭,缺乏交流创新。学校间缺乏协作机制,不能共享有益成果,没有形成长效的联合发展模式。
二、措施方法
针对王府街道东西部教育发展的差距,我们确定了“以城带乡,以东促西,驻地辐射,自我创新”的发展策略,依托“学校共同体”建设,硬件建设抓投入,软件建设抓人才。从校舍改造、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科研创新等方面,构建了长远、高效的均衡发展推进机制。
1、成立领导小组,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奖惩制度,推行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每月进行经验交流和进程调度。
2、落实中心校成员分片包靠指导制,定期到学校蹲点指导,参与学校管理制度框架的讨论研究,不定期检查评估。
3、创新学校考评机制,细化管理考核条目,督促学校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将自主发展方案的落实情况纳入学校干部的业绩考核,落实过程评价和最终效果评价的管理机制。
4、树标立范,突出亮点。教育局将五里初中、莲花盆小学确立为青州市精细化管理试点学校,我们以此为契机,认真搞好跟踪总结,探索创新,形成经验,带动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项目推进
(一)优化学校布局,夯实教育公平发展的基础
校安工程的实施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2009年以来,王府街道按照山东省校安工程的总体规划,投资1.2亿元,先后建设了北关初中、五里初中、五里小学、莲花盆小学、刘井小学、赵河小学等6处学校,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硬化绿化校园面积8万平方米,在两年的时间内,使西部山区农村学校一跃成为符合国家最新安全标准的楼房化校舍,在青州市率先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召开了全市的校安工程现场会。
通过抓好四个环节,实现了校安工程和学校布局优化调整的紧密结合:
一是构建良好社会氛围。通过邀请驻地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社区干部召开校安工程说明会、座谈会,发挥了优化舆论氛围和教育宣传的重要作用。
二是破解资金筹措难题。采取了“以办事处财政为主导,承建单位垫一点,捐资助学筹一点”的办法,组织了两次捐资助学活动,共筹集资金300多万元。
三是规范过程科学运作。实行项目责任制,推行一线工作法,成立项目协调组和质量监督组,由一名领导牵头包靠,聘请专业人员,协调街道各职能部门负责质量监督、学校周边道路建设和土地使用,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调整布局优化资源。先后整合撤并6处小学(教学点)、11处幼儿园。将2007年的15处中小学最终整合为10处,将35处幼儿园整合为24处,并全面实行了幼儿园村镇一体化管理模式。学校布局调整后,彻底改变了农村小学“校点多、基础差、效益低”的状况,同时配套解决了方便学生就学和统筹闲置资源的问题。
1、启动校车工程。校车的购置采取了社会投资、安全认定、自主运营的方式,每天两次接送学生上下学,中午安排学生在校就餐,解决了群众对学校布局调整的后顾之忧,各方反响良好。
2、按照“教育资源办教育,确保资源不流失”的原则处置闲置的校园,统筹用于发展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投入50万元改建了2处幼儿园、1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3处社区儿童俱乐部。中心幼儿园已申报省级示范园,继续保持了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全市领先的水平。
(二)完善内部配套,实现办学条件全面提升
农村学校的建设配套由于受到资金的制约,往往会出现“外观华丽、内部空虚”,“有楼房、无设施”的问题,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把内部设施配套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采取了“集中使用资金,实现重点突破”的方针,按照“先农村后城区、先偏远后驻地”的原则,结合山东省教育示范县的建设要求,编制配套达标规划,集中使用财政拨付和统筹学校部分资金,形成拳头优势,保障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优先配备了五里初中和莲花盆小学2处农村学校,截止今年8月各项指标已达标。
二是广开渠道、公开采购、集中配置。按照省定标准设置功能教室,运用国家配置和自行采购两个渠道,配足配齐实验设备和音体美器材设施。按照配套一处达标一处的原则,2011年使西部山区农村学校全部高标准达标。①去年5月份更新和增配学生用微机400台,多媒体投影200套,学校实现了 “班班通”; ②今年6月份配置教师用笔记本电脑480台,使全街道教师用机总配备率达到了80%以上;③实验初中、北关初中、五里初中(小学)3处塑胶操场全部投入使用;④五里初中3个理化生实验室,莲花盆小学、赵河小学、刘井小学3处科学实验室建设整在运作中;⑤学校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式的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全部实现安保达标。总投资高达1000余万元。
三是充分发挥“学校共同体”的协作发展机制。共同体学校先后对口支援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打印机、黑板、建设电子白板教室等,硬件设施价值15万元。
(三)加强教师交流,促进师资力量优化共享
校舍和配套设施的达标,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是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
1、通过“输血”激活“造血”机能。我们从城区和驻地学校选拔7名青年干部到偏远学校任职,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通过制订干部选拔考核办法,遴选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进入领导岗位。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公开透明,形成了在全体教职工监督下的干部培养和选拔机制,推行了干部业绩“两评价一鉴定”制度。
积极支持偏远薄弱学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教管办给予全额经费支持。定向招聘的40名大学毕业生安排到偏远学校任教,签订就业合同,统配生活用具,稳定思想,改善条件,确保安心工作。全面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扎实推进“青蓝工程”,实施了对“辅导教师工作情况跟踪,新教师的业务成长跟踪”的“双跟踪”工作措施,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一年起步,二年熟练,三年成骨干”的培养目标,建立了跟踪培养档案。
全面改善提高西部学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原西部农村学校教师支付养老金、公积金、拖欠工资、离休教师医药费、归还学生保证金等计338万元,解除了教师后顾之忧,稳定了教师队伍。
2、在街道内部实施区域递进式支教制度。城区和驻地学校向偏远学校先后派遣支教教师55人次,培训教师248人次。团结小学与莲花盆小学结对支教3年之久,五里小学与刘井小学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每学期送课不少于9人次。同时,教管办实行支教积分制度,与教师的业绩奖惩挂钩,促进了这项活动的持续开展。
3、开展教学能手送课活动。城区和驻地学校青州市以上教学能手每学期两次到山区学校送课,开展教研活动,形成结对明确、连续性强的业务帮扶机制。
4、调整对学校的考核模式。对山区农村学校着重考核其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基点进步幅度,围绕“体现前瞻性,发挥自主性,突出创新性,强化实践性”的原则,形成对学校的考核激励机制。
四、主要成效
一是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全街道形成了中小学配套,学生校车、住宿、就餐设施齐全,更加重视西部山区农村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农村学校从根本上实现了校舍楼房化、设施现代化、管理标准化的目标。
三是教师资源实现共享。“学校共同体”的建立,形成了学校联合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长效格局。
四是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街道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科技示范乡镇、潍坊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乡镇、潍坊市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育质量始终居全市前茅,连续四年教育综合督导成绩位居全市第一。
五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农村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教科书循环使用成果先后在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并在全国推广。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