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528463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数学教学提倡开放式教学已经被教师们普遍接受。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对开放教学断章取义,或是对开放教学的片面理解,不适度、不适当的开放却导致很多一线教师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
关键词:开放教学 片面 低效 恰当 多样性
新课标提倡“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课堂教学做到: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三是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开放式教学,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艺。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数学教学提倡开放式教学已经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过程设计,开放的练习……。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对开放教学断章取义,或是对开放教学的片面理解,不适度、不适当的开放却导致了“教不完”现象,很多一线教师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
案例1: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教学片段。
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图上的树都是一排一排的。
生:地上有很多小草。
生:树上有很多树叶。
生:树根上有一卷一卷的绳子。
……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有几排树?第一排有几棵?第二排呢?
生:有两排。
生:第一排8棵,第二排6棵。
师:一共是几棵?(老师急了,时间已经过去了6分钟)
教学反思:在此案例中,课堂气氛虽然很活跃,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但却让人感觉像是“看图说话”课,学生的发现太发散,迟迟不能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这也就造成了课堂的低效,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师所提问题(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太过于开放,缺乏目标性,学生面对问题比较盲目地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直到老师后面的问题才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本节课的范畴内。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问题不仅应该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还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案例一针对创设的情境,可以这样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样学生的观察才能更加有目的性,思维活动才会有的放矢。因此,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提出目的性强、障碍性适当的问题。过于开放,会使得教师难于调控,耽误了有效的教学时间。
案例2: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片段。
课本要求: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教师将要求做了调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副同样的三角尺,每次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看看你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动手的积极性都很高,接下来交流汇报时,学生不仅拼成了如下图形:
……
还有学生拼成了如下不规则图形:
……
这时,师再问:有没有人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很快就拼出来了。而这个环节已经用了5分钟。
教学反思:单从上述教学片段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积极,拼出来的图形也各式各样。但仔细想想,这里的操作结果有多少价值呢?我们这节课需要学生动手去拼出这些图形吗?教师为了开放而开放,只重形式,而忽略了此次操作的目的性。很明显,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从而加深对其特征的认识。而案例2中教师对操作要求的开放,导致了学生的无意义操作,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材的要求: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目标明确,能够很快解决问题,巩固对其特征的认识。
以上案例只是很多一线教师课堂过度“开放”的冰山一角。教学目标的过度开放,每一节课非要有什么合作能力培养目标,情感教育目标……这也就使得这些课堂“假”、“大”、“空”。数学问题的过度“开放”,学生无所是从。数学练习题的过度“开放”,过度拓展,使得中下层次的学生云里雾里,感觉听“天书”。教学过程的过度“开放”,学生变得无组织,无纪律,学生的主体性表面上发挥得很好,教师的主导性却没了踪影。
案例3:三年级上册《求周长-----练习》片段。
课本上的练习题目:王大伯新挖了一块长方形菜地,想要给菜地围上篱笆。
如果菜地的长是28米,宽是22米。要准备多长的篱笆?
生1:我是这样想的:要求篱笆有多长,其实也就是求菜地的周长。
我用(28+22)×2=100(米)。
生2:我跟他的不同,我的方法是 28×2+22×2=100(米)
师:不错。你们两个的方法都可以求出篱笆有多长。
生3:老师,我的跟他们两个都不一样,我用28+28+22+22=100(米)。
师:恩,你也开动了脑筋。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其实这几种方法的算理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全部加起来。你们觉得用连加的方法快呢,还是用乘法算的快?
生:用乘法快些。
师:其实乘法就是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所以我们一般会用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如果王大伯的菜地有一边靠墙,那情况又会怎样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是这样算的:28×2+22=78(米)。
生2:我不同意他的,也可能是另一条边靠墙啊,有可能是22×2+28=72(米)。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在题目没有说明的情况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如果王大伯想要我们帮他把菜地改造成正方形的,该怎样该?那篱笆的长度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
小组1:我们组是这样改的:把菜地挖大一点,宽也变成28米就可以了。那样的话,篱笆的长度就成了:28×4=112(米)。
生1补充:如果一边靠墙的话,那就只要用28×3=84(米)就可以了。
小组2:我们是这样改的,把菜地变的短一点,28米的边改成22米,然后用22×4=88(米),靠墙的话就用22×3=66(米)。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问题的处理就比较恰到好处了。体现了数学练习课中的一题多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个普通的求长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教师允许学生有多种解法,而不规定学生要去用哪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能理解就行,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能适当引导学生去优化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无所适从的开放。然后教师又能将题目进行适当地变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灵活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况。最后还将问题变成了正方形的相关问题。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又练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还在比较中学会了正确处理特殊情况。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凡事皆有度,我们不能对新课标断章取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真正关注开放,使学生的思维有实质性的提高,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才能使教学开放形式适得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