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以“钱学森之问”审视教育技术---作者:李红东
四川省达州市电化教育馆        635000
[摘  要]“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是中国教育缺乏个性,教育技术为受教育者接受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物质和观念的支持,但是,在封建主义大行其道的现实中,教育技术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钱问”难以破解。世界潮流不可阻挡,封建主义终会被摒弃,“钱问”破解有望。教育技术要在“革命性”上下功夫,同时要为当前促进教育公平出大力。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改革,教育技术,封建主义
 
 “钱学森之问”直指当代学校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问”曾经给中国教育带来一股不小的冲击波,一度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钱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一时间,教育界群情振奋,力求为“钱问”求解的热情高涨。我也参与其中,认为教育技术是破解“钱问”的最佳途径,“钱学森之问”将为教育技术带来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钱问”其实不难回答
1 缺乏个性的教育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培养杰出人才,最起码得给培养对象留有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几乎演化为”魔鬼教育”了!学生的身心已经受到严重摧残!学校留给了学生哪怕一丁点儿的自由空间吗?学生还有主动思考的余地吗?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若干年了,不能说一点没有成效,但成效究竟有多大?我们只要看一看下面这些现象,就不难得出结论。中小学生的书包有多重?他们晚上几点能上床睡觉?有多少学生过过完整的节假日和双休日?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法宝的教学模式有多少改变?
再看大学教育。钱学森认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而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则是这样一种模式——“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两相对照,还需要说什么呢!
我曾听一位旅美华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是精英教育,美国是生存教育。这句话或许概况了中美教育的实质性差别。从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程度来看,中国的教育似乎是大众化了,但是从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来看,它并没有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它本质上还是以选拔为主要标志的精英教育。充其量是以精英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面向大众教育。有选拔就有淘汰,它最终面向的不可能是全部。生存教育才是面向所有人的。
然而最可悲的是,中国教育并没有培养出多少精英,按钱先生的说法,“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2 教育技术能否担当个性化教育的大任
学校教育已严重滞后民族振兴大业,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其实,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发展,传统教育不可能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要求,教育信息化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呈现方式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个别学习的可能,从而为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素质教育不能再是走走形式了,而应该是彻底、全面实行之,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等。如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当此大任?教育技术包含观念形态和物化形态两个方面。其思想观念与素质教育完全吻合,其物质技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能。这样一来,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必然性。民族振兴需要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前提的(这恰好是以统一传授知识见长的传统教育的缺陷)——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本质特征的素质教育便被历史地推到教育的前列——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必须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结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行和发展教育技术。因此,顺理成章,似乎可以这样说,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必经之路。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二 “钱问”其实很难破解
1 教育技术很难抗拒主流观念
教育技术本质上是技术,它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哪怕再先进,也不能与教育、社会的主流观念相抗衡。
稍加分析,我们不无悲哀地发现,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竟然是封建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无不充斥学校、充斥官场、充斥社会。可以说,当今是官僚主义横行的时代。官僚主义的骨子里不是封建主义又是什么?
行政化、官本位是封建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应。紫阳先生在一篇博文里说,“现行教育制度的要害,是封建主义的教育目标工具化和教育过程的行政化,它是所有教育误人、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的根源。”“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都是有着行政级别的官僚,他们唯上不唯下,只能对自己治下的稳定负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也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一群唯权力是从的打工仔。钱先生所渴望的杰出人才,是指那些拥有创造性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特殊人才。这种健康向上的教育产品是与现行教育制度的生产诉求完全对立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在人们(无论是脑满肠肥的官员,还是含辛茹苦的百姓;也无论是愤世嫉俗的大知识分子,还是踌躇满志的小公务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读书高”,高在可以当官。时下流行的一句“知识改变命运”,“命运”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是指向官位、官场。
2 教育技术在夹缝中生存
如果不是体制、观念上的桎梏,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或者途径,它的确为个别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可以为破解“钱问”充当先锋。
教育技术发展已经有好些年了。它挣扎过,它呐喊过,它左冲右突,它小有胜利。但是,它始终没有突破以应试教育为标志的传统教育的重围。教育技术即使有如孙大圣的本事,也翻不过如来佛(传统教育)的掌心。教育技术是反传统教育的,但是它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看着传统教育的脸色行事。基本上可以这样说,这些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在传统教育的框架内做一些修修补补的事。只要应试教育的模式不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有限的。
三 “钱问”终将要破解
“钱问”终将要破解。因为,这是民族的生存发展大计所决定的。不如此,我们国家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 破解“钱问”是世界潮流所趋
电视剧《辛亥革命》的主题歌唱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大势所趋,世界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顺应世界潮流、融入世界潮流是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决条件。
民族振兴是国家的大任,是教育的大任。融入世界潮流,教育应首当其冲。封建主义思想是逆世界潮流的,不管它怎样顽固,终将被摒弃。中国教育摒弃封建主义时,就是破解“钱学森之问”时。对此我们应充满信心。
2 国家对教育发展已提出理性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至少从理论上为教育发展匡正了方向。行政化、官僚化是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换句话说,如果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的话,中国教育将不得不摒弃行政化、官僚化,“那些拥有创造性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特殊人才”(杰出人才)才有培养、生存的土壤。这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3 教育技术大有可为
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重要的保障措施。值得一提的是,《纲要》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这是首次最高级别官方文件对信息技术的最高肯定。
(1) 教育技术要在“革命性”上下功夫
所谓革命性,当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质的飞跃。它告诉我们,信息技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大胆否定,不能局限于在传统教育的框架内进行一些修修补补。不管有多难,教育技术都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和尝试。
就拿考试来说。现行考试制度是中国教育改革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一切教育家乃至社会各界人士(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心中解不开的结。目前,这是一个两难命题。教育上的深层次改革是绕不开它的。要否定应试教育,就必须否定现行考试制度。要否定现行考试制度,就必须制定全新的、科学的评价方式。我们不妨做一大胆推测,这种全新的、科学的评价方式最终将依托信息技术来实现。与其在那里喋喋不休地争论,我们何不会同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来研究、尝试这个问题。
(2) 教育技术要为促进教育公平出大力
当前,教育发展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公平了。教育发展主题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面向全体人和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然而,面向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没能真正推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教育技术恰好从观念形态和物化形态两方面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将引起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可以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二是教育信息化平台引起教育资源配置的变革,可以极大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问题。
因此,教育技术当前应把着力点放在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上。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的那样,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技术不应该屈从于传统教育。要想改变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命运,只有大胆颠覆应试教育。只有颠覆了应试教育,教育技术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技术才能为破解“钱学森之问”立下汗马功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国政府网 2010-7-29
2 紫阳 《钱学森之问,一题世纪之问和无解之问》http://blog.sohu.com/people/!eWdjYjUyQHNvaHUuY29t/140216831.html  2009-12-21
3 张茂洪  《“钱学森之问”之我见》 http://cz2010.qlteacher.com/Article/view/18985
2010-8 -3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