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漫谈作文的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作者:冯世荣
陕西省洋县书院中学     723300
      人常说:写作要有素材。这里所说的素材,就是指作者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尚未经过集中、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的原始材料,即留存在作者记忆里和笔记中的、比较分散的、紊乱的原始材料。这些素材,经过作者匠心独运地提炼、加工,写成文章,便可成为生活的整体反映。当然,素材有直接素材与间接素材之分。
      直接素材,就是作者在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中直接遭遇、直接感受、直接观察体验所积累起来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环境等材料。这些材料既是写作的依据,也是反映生活、表露作者心迹的媒介。如鲁迅1919年11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江南农村怵目伤怀的悲惨现实,心情十分悲惊。一年后,就以这次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直接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提示了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同时指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劳动大众所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所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又如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敌伪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受到了鼓舞。于是,欣然命笔,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直接素材写下了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力作《白杨礼赞》。这说是说,直接素材是作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深受感动的事实,对它们比较熟悉,在写作中对表现题旨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写起来也能得心应手,如愿以尝,读者更能得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共鸣。
      间接素材,就是作者从别人口头或书面提供的社会生活情况中获得的材料,它包括古今中外学者文人、报刊杂志所提供的现实的与历史的资料。这些也是作者写作的材料依据。如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从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获取的原始材料。又如崔金泰、宋广礼收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书资料,了解了三千多年来我国书籍的发展演变历史,掌握了丰富的间接素材,写下了可读性很强的科学小品《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给青少年提供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祖国、献身未来的蓝本。间接素材,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材料,只有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才能提炼、加工成作品。正如崔金泰、宋文礼所言,我们在书海里“漂流”了十五六年,自然对书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对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理解太深刻了,于是产生了写作一本科学小品的想法。
实际上作者写作时,往往是直接素材与间接素材兼而用之,两者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好地表现主题。何为写的散文《第二次考试》,素材之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作者在上海读书、生活和工作,对这个解放前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上海留下过许多脚印,熟悉这个全国第一大城市。素材二:1956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作者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被录取,因而,了解到全部考试的场面和经过情况。素材三;过了几个月后,听说有一个女学员因在扬浦抢救火灾倒了嗓子,影响了考试成绩,但最后还是被录取了。素材四:那时作者经常住在医院,认识一个医学院的实习女医生,朝夕相处,这个女医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喜欢穿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全身弥漫着青春的气息,象春天早晨沐浴在阳光里的一棵青葱小树。显然,这里的素材一和四是直接素材,素材二和三是间接素材。作者把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经过精心集中、提炼、加工、作艺术性的处理,巧妙地熔为一炉,热情地赞美了陈伊玲的出色才华和美好心灵,赞美了新中国年轻一代走又红又专道路的崇高精神境界。
      可见,无论是直接素材还是间接素材,都源于生活,都是丰富多彩、运动不息、而又原始粗糙、零星分散的客观生活现象,我们只要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就能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