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雁江镇初级中学 641301
摘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我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主要包括:合理分配小组、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灵活组织课堂讨论、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进行合理的评价。附:我的一堂初一历史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课课案:《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关键词: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中华姓氏探源 中华民族大家庭 民族团结 爱国主义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所谓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以前中后三桌六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八个小组。每大组包括两个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资料员一人。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同时负责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 老师进行汇报。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资料员应选家中有电脑,家庭背景较好,易于收集资料的同学担任。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 二、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改革开放》时,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我让学生课前分小组分别调查自己家或亲戚邻居家承包土地、种植作物及收成情况,调查访问家中或邻居老人,收集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数据资料,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这过程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共同设计问题,在负责调查记录,整理、汇报,写小论文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从而在愉快的合作探究中完成任务。 三、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改革开放》一节教学中,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归类整理、作形式汇报、写小论文等合作形式,不仅理解了课本内容,还对党的伟大决策有了直观的感受,更加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的学习。
四、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另外,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总之,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最后,为了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除了认真组织好小组讨论外,还必须做好小组讨论后的汇报工作。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组和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 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在交往中,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教师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在恰当的地方,如何打断别人的谈话,陈述自己的观点;自己说话时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 六、进行合理的评价 中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勿容置疑,新课程离不开小组合作,而新课程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正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合作探究学习是否真正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素质。是否有勇气开始新的尝试与探索,是否有勇气面对挫折与失败,是否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责任感、心态与自身实力。另外,每一位教师还要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从自己的学校、学生实际出发,探索本学科合作探究式教学之路,真正让合作探究式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如同合作学习专家约翰逊所指出的那样: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它不是一件易事,但却是值得我们去做的。
附:我的一堂初一历史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课课案:
(课题)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一、活动目的:
1、 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
2、 通过探寻中华姓氏的由来,发展和变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感。
3、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态度。
二、活动准备:
1、有关资料:《姓氏·甲骨文》、初一历史教参、初一历史教科书、新华字典等。
2、对学生进行分组:按座位分为四大组,每组又分为两小组,每组选出大组长一名。
一组:李娟 二组:张能 三组:张璐 四组:孙琳
3、对四位大组长的培训:进行要求、程序、内容、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
三、活动程序:
1、活动导入:
(1)(教师)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姓氏文化,便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学生)齐读《百家姓》(幻灯打出,注意读音正确)。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邓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以上是选自中国百家姓。中华诸姓究竟是怎样来的?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的排位有讲究吗?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这些问题吧!
2、按四个大组八个小组进行讨论:
(幻灯打出讨论问题的分工安排)
(1)一组:古姓的最初来源
A、举出带女字旁的古姓。(除书上的外,另有:姬、姜、姚等)
B、讨论这些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二组:和地点有关的姓和复姓
A、举出和地点有关的姓氏,分析这跟古代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有关?
B、举出复姓的例子,寻找复姓的规律。
(3)三组:少数民族与姓氏的变化
A、举出少数民族的常用姓氏。
B、找出少数民族改用汉姓及“胡汉通婚”的例子。
(4)四组:姓氏的功能、作用
A、了解评价古代姓氏有哪些重要的社会功能?
B、了解传统百家姓的开头四句,这种排序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什么观念?
在前面的历史课本中,找出一例映证。
3、讨论活动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1)每大组分成两个小组,由前后三桌展开讨论,自选一人做好笔记。
(2)有什么疑难可由大组长或教师进行指导、询查、辅导。
(3)讨论后由大组长收集各组意见,整理后代表本组进行综合发言。
(4)讨论时间为15分钟,每组同学完成本组讨论后,可以对其他组的问题在展开讨论。
4、四大组组长就本组讨论的问题上讲台作综合发言。
注意:(1)发言应是讲解式发言,速度不要太快,便于其他组同学的理解及作笔记。
(2)每发言完一人,教师要加以评判,作出补充或纠正、强调。
(3)每组发言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5、现场调查:
(1)本班同学的姓氏状况调查:共有多少个姓?前几名的姓是什么?
结果:全班同学共74人,有30个姓,前四名是:张(11个)、李(10个)、申(9个)、王(5个);独姓有18个。
(2)让同学们举手,了解《百家姓》前64位在班上所占的比例。
小结:中国拥有10多亿人,有六千多个姓,但常见的只有二、三百个,87年的调查显示:全国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王姓占7.4%,张姓占7.1%。前十名是:李、王、张、赵、陈、杨、吴、刘、黄、周,占华人的40%多。本班姓氏调查结果与全国的基本相符,只是“申”姓属于地方姓。
6、活动总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调查,我们知道,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个姓氏都有自身的渊源流变及独特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破除狭隘的同姓家族意识,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感。
7、知识巩固及延伸
(1)全班同学齐唱歌曲《大中国》。
目的:活跃气氛,深化主题,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2)课后作业:历史小论文《揭开中国人姓氏的奥秘》。
(让学生就本节活动课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初步学会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方法.)
参考文献:《合作学习》马兰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学历史创新教法 45分钟优化设计》雒启坤主编 学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