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洛南中学 726100
【摘 要】:《锦瑟》作为李商隐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呈现出了意象多义,思想主题纷繁,意境朦胧、凄迷的特点。我们要鉴赏《锦瑟》,就要理解诗歌意象的多义性,合理地个性化地解读诗歌思想主旨,最后真正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这样才能最终掌握《锦瑟》甚至是朦胧诗的鉴赏要领。
【关键字】:《锦瑟》 李商隐 朦胧诗
【正 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的诗歌单元中选了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歌《锦瑟》。李商隐的诗歌特别是朦胧诗本就晦涩难懂,《锦瑟》一篇则尤为凸显。特别是此诗主题更是纷繁,莫衷一是。正所谓“一篇锦瑟解人难”( 王渔洋《论诗绝句》)。
《锦瑟》不易讲解,这是事实,可是它为何不易讲解?我们又该怎么鉴赏它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重在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意象如同诗歌文字骨架上的血肉,是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决定着诗歌主旨、思想内容的走向;意境就好比是血肉上的皮肤,意境美是诗歌美中总为显现的品性,是文学形象中的高级形态。因此我们鉴赏《锦瑟》,首先要了解诗歌意象的多义性,其次允许个体合理地个性化解读诗歌思想主旨,再者要重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朦胧美。
首先,《锦瑟》的诗歌意象具有多义性。正是诗歌意象的这种多义性,使诗歌思想内容和主题具有不确定性。单从诗题“锦瑟”二字来看,字面意思解释为绘有花纹的瑟。可是宋.刘颁认为“锦瑟是令狐绹的青衣名”。 宋.计敏夫《唐诗记事》云“锦瑟,令狐之妾。”由此当“锦瑟”成为一位神秘女子的名字时,《锦瑟》无疑成了恋情诗。 同时诗歌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也同样产生了意象的多义性。相传古琴本有“五十弦”,那么首句自然为起兴句,不必深究。但考证发现“瑟”发展到唐代为二十五弦,这样一来许多学者如:朱彝尊就认为:“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由此 “断弦”和“续弦”相联系,此诗分明就是悼念李商隐已故的妻子,是悼亡诗。同时诗歌意象的多义性,还体现在下面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句本是由“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化用而来。简单翻译为“我只好像海中鲛人在明月之夜哭泣,流出珍珠般的泪水,我的美好愿望如同蓝田美玉的玉烟,已经虚无缥缈了”。诗句意境无疑悲凉而又朦胧,可具体分析到诗歌思想主旨就有了歧义。它不仅符合“埋香瘗玉”的“悼亡诗”特色,而且还可被理解为自伤之作。如:王福民说“‘沧海’为官场,‘月’为权臣,‘日’为君主,因而得出了‘权臣无方’、‘帝恩难得’的结论”,俨然此诗成了诗人的自伤诗。
其次,允许个体个性化地解读《锦瑟》思想主旨。《锦瑟》思想主旨的观点可谓纷繁。古今专家学者主张说法都不下十种,如:恋情说、音律说、悼亡说、咏瑟说、政治说、编集自序说、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等。可是问题在于具体到我们每个平凡个体该如何解读鉴赏这篇诗歌?这显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作品无疑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文艺形式。西方接受美学也指出读者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中的参与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基于这一理论,当我们单一主张作品本体论、作者本体论和读者本体论任一鉴赏理念时,我们对锦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们站在作者李商隐的角度,结合他终身宦海沉浮、失意丧妻的人生史实,很容易根据意象的多样性中的某方面特性就判定此诗为自伤诗或悼亡诗。同样我们站在读者自身心路历程和作品语言形态的角度,我们又会得出另外不同的理解。这就符合了英国的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每个读者会有不同理解,这也是《锦瑟》作品伟大之处。这种不同的理解,它有助于诗歌的流传和发扬,它有助于诗歌鉴赏的创新,它有助于读者个人理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必须允许个体个性化地解读诗歌思想主旨。
再者,重点把握诗歌《锦瑟》的意境美。诗歌的美是存在的,但也是神秘的。“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因此我们鉴赏《锦瑟》必须站在纷繁的主题和种种解说之外,允许个性化的解读,把领悟诗歌的意境美作为鉴赏的要领。针对锦瑟一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绘有花纹的锦瑟,引起了我对往昔美好年华的追忆(至于诗人追忆的美好年华是曾经的恋情还是宦海的顺境,这些我们都不必深究)。曾经像庄周梦蝶一样沉浸美好,不知索然,曾经害相思,曾经痛苦流泪(作者沉浸于什么,相思何人何事,为何痛苦?读者个体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后,一切都虚无缥缈、朦胧。此情难道等到追忆的时候才有?(此情到底是什么情,每个读者个体可以自己补充)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罢了。这样一理解我们就避开了《锦瑟》纷繁的思想主题和不休的争论,但诗歌的意境美则被保留了下来,完成了鉴赏的重点。
总之,《锦瑟》作为李商隐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呈现出了意象多义,思想主题纷繁,意境朦胧、凄迷的特点。我们只有抓住诗歌鉴赏重点,理解诗歌意象的多义性,合理地个性化地解读诗歌思想主旨,最后真正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这样才能最终掌握《锦瑟》甚至是朦胧诗的鉴赏要领。
由此,一篇锦瑟解人难,其实也不难!
参考资料 [1] 明 朱承爵.存馀堂诗话[M] .赵氏旧山楼, 清(1644-1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