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好疑善问,以疑促思——谈学生质疑提问能力的培养--作者:崔小康
浙江温岭市长屿中学       317500
    【摘要】提高学生质疑提问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精神与能力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通过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和问题情境、采用丰富有效的手段、巧对生成等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敢问、好问;通过积极引导、创设“留白”、逆向思考、比较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精问、善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质疑提问  敢问  好问  善问  情境  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有人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疑而问,由问而思,以思释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反之,如提不出问题,说明学生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学习能力还不强。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老师的有效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今天,虽然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着数量少、质量低及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缺乏提问积极性等问题。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忽视、在课堂上一些不合理的随意性评价、缺乏正确引导等。从而损害了学生提问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敢问、爱问、勤问的精神,教会学生发问的技巧,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而想要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课堂提问意识和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一、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敢问、好问
      1.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思想参与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提问是一种融语言、思维、情感于一体的信息交流过程,交流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保持和蔼、平等、开明的态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自己的措辞、神态、举止,如教师用热情、信任的目光期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学生就更能从容自若,发挥良好;假如教师对学生表情冷漠,态度生硬,甚至显出不满或不耐烦的神态,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的紧张及课堂气氛的紧张,使学生不愿、不敢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营造宽松、活跃的气氛,与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的提问采取欣赏、鼓励的态度,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创设情境,提供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困惑。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应创设各种情境来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则应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在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活跃思维、激发好奇心、催生疑问。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事物入手,采取讲故事、竞猜、抢答等竞赛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激发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3.巧用方法,丰富手段,体验成功
       丰富而切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渠道。为达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我精心准备、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参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并努力使更多学生感受质疑提问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如:在学习新课前的预习阶段,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针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设计好问题,然后教师将精彩、独到或有价值的问题向全班展示。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而且增强了学生提问质疑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对班级其他学生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据此直奔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如:在完成一单元知识的学习任务后,教师在复习过程中留出一定时间,在学生中开展互问互答活动,让学生针对整单元内容互相提问,相互考查。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互相答题,既复习巩固、整合了单元知识,同时又提高了自己质疑提问、合作学习和对知识的归纳综合能力,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
      4.巧对生成,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提问
      课堂生成是指在师生或生生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过教师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或新资源,是教学生命力和真正价值的一种体现。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常常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有些甚至是教师所无法回答的。面对这些鲜活的课堂生成,教师不应避而不答或应付了事,而应认真巧妙对待,积极引导,恰当鼓励,实事求是。即使面对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也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万能的,而是他们学习路上的指引者和合作者,有些问题可以和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解决,也可以在课下共同寻求答案。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教师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而且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愿望和热情。
    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
   “敢问”、“好问”只是质疑提问的初级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善问”。所谓“善问”,就是要问得准,问得妙,问得精,问得深,问到关键处。在学生“敢问”、“好问”的基础上,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方向和技巧,提出有意义的思考性问题,以达到使学生“善问”、“ 精问”的目的。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找问题,到实践中找问题,在想象中找问题,并利用其他学科与所学内容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积极创设问题情景,以利于学生提问的层层深入。
      1.积极巧妙引导,为学生提供思路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往往质量不高。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如投入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能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并指出其可取之处,对错误的要善于分析引导,不能武断地一否了之,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从而找到正确的思路与方向。
      2.创设“留白情境”,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提问空间
      留白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创设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以给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问题情境,并引起思维上的联系与想象,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干旱的宝地》这一课时,重点介绍了新疆坎儿井的作用后,把它与东部的京杭大运河相提并论,而故意不讲解坎儿井开凿的条件、原因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们思考的积极性高涨,在思考之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新疆人民为什么不开挖简单方便的明渠,而要花更大的精力去开挖坎儿井这一暗渠?为什么新疆这么干旱的地方能够开凿坎儿井呢?坎儿井的开挖与利用说明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等等,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3.逆向思考,巧妙释疑
      根据教材和教师授课的内容,从相反的思路提出问题,也就是先出示事物的内容或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或结果去探索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原因,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质疑提问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下)《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我先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搁置起来,然后在学习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后,再引导学生从条约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出发来思考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从结果中反向思考得出原因,反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问意识及能力的提高。
      4.从“历史”发展的自身规律中发现问题
      历史事件的发展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件历史事件的学习不外乎要了解掌握好when(何时)、where(哪里)、who(谁)、what(是什么,即内容、过程、结果)、why(为什么,即原因)、how(怎样做,即启示、经验教训等)这六“w”,所以我就用这六“W”来引导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非常显著。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学生就能够自己从这六“W”中提出问题:革命什么时候发生?首先在哪里爆发?谁是领导者?过程、结果如何?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是什么?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革命留给我们什么经验教训和启示?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深入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质疑提问意识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5.全面运用比较学习法,从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面掩盖着历史发展的真相和规律。所以从历史事物的相互比较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更能直指历史的本质,比较学习法是历史与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进行全面比较,引导学生对这几次运动在各个方面的异同提出问题,并在比较中自己解决问题,这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因此比较学习法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更仔细、更全面、更深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及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首先就要学会“问”,增强学生的思考、质疑、提问意识与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和运用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启迪并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疑自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闪耀思维和灵感的火花,以疑促思,以思释疑,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的知识领域的欲望,使课堂成为思维交汇和思想碰撞的现场,从而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鲁志鲲.《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2005
【2】石小鸥.《教学论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蒋莉.《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现代语文.2008
【4】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