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东泉第二中学 545206
摘要: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数学难学”是初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一些在小学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经过初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呈下降趋势。如何衔接小学初中数学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就自己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略述一些浅见。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脱节;不适应;适应;转变。
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很早就为一些专家和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常接触到原本在小学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纷纷“马前失蹄”不幸落于马下,且每况愈下,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更别提什么兴趣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过度,中小学数学教学有许多脱节的地方,衔接不上,导致很多学生升入初中后不能持续发展,让人痛心。这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中小学教学脱节的原因
(一)是学习方法脱节。小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习惯是跟着老师走,老师布置什么就做什么,到了中学,学习任务繁重,却依然保持这样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自然成绩就下降了。
(二)是教学内容脱节。小学的数学内容以整数、分数、小数为主,应用题大部分用算术法求解,初中则引进了新的数:负数,并把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实数,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同时增加了代数式、方程和几何,教学内容抽象、复杂,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
(三)是数学思维脱节。很多教师不注意学生数学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在各学段的衔接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初中数学知识和内容比小学更丰富、抽象复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教师没能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学生不适应的原因
(一)课程内容深浅度的不同
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要求掌握程度较低,作业多为抄写的内容,缺少独立动脑思考,而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时间延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书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或懒于动脑使得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成绩下滑。
(二)、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不协调
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小学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搞好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使学生学会适应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内容相比,其知识密度大,定量讨论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教材内容的突然拔高是难以“衔接”的主要原因,加之,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更增加了“衔接”的难度。因此,初中第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最困难的,如何实现教材内容的顺利“衔接”呢?
一方面可训练学生学会抽象思维。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可训练开拓学生的思路。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如绝对值,相关它的很多问题,借助其几何意义解决,不仅过程简单,且直观形象易懂,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开拓新思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三是尝试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使用逆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2. 使学生适应学习方法上的改变。
长期被“喂着吃”的刚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往往以完成作业为主,不习惯看书,不会记笔记,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观察和解释现象,不善于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将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亦是当务之急。具体方法有:
一是使学生增强课堂意识。要求学生做到:(1)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2)上课后,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谨防走神,听不懂时作个记号,继续听,不钻牛角尖。(3)智商较高的同学,听课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只满足于跟着老师走,要有未语先知的本领。其次,训练学生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笔记的内容主要有:(1)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2)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讨。(3)记思路和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能力大有好处。 (4)不宜板书但又比较关键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听课时思想集中,手脑并用,又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更是复习时与教材配合的重要依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所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特别在学生还不自觉、不习惯的初期,更要来点“强制”措施,以帮助他们养成习惯,从中尝到甜头,进而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同时,立足于用数学学科本身魅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无疑对增强课堂意识起到促进作用。
二是使学生学会复习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划分,自编复习提纲,归纳出知识要点。但必须注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是在初期教师可适当示范。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解题进行复习。具体作法是,在作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可选一些综合性的,具有针对性的典型例题示范,通过例题渗透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复推敲题意,细心观察已知和未知,留心挖掘出字里行间的隐含条件,还要注意排除一些多余条件,切不可匆匆动手乱套公式或企图投机取巧。要养成做完题进行总结的良好习惯,想一想,这道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解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如何?争取每做一题都有新的启发,这样既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规律,又可拓宽解题思路,提高灵活应变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三是使学生通过解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为了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四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通过活动探究、动手实践、情景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等途径,让学生形成想学、爱学、乐学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复杂、抽象、严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情感因素、思维方式等,解决好中小学数学衔接中的诸多问题,为刚跨入初一的学生铺平数学学习的道路,为他们更快,更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做好准备,让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乃至更高层次的学校一直都能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唐瑞芬.数学教育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邓国勋主编.中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