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作者:何汉军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老君镇四联小学    723000         
      摘要: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过程,本文通过笔者多年来对计算教学的一些感悟,从几个不同方面论述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希望能对广大数学教师的计算教学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计算    能力    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教学一直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出现了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学生完成计算题的正确率不够高,口算和估算意识不够强以及缺乏验算习惯等诸多方面。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也对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产生重要影响。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细致研究教材,补充必要例题,弥补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弱化。
      随着新教材的不断推进,教师和家长们普遍反映新教材弱化了对计算部分的教学。旧教材中需要一个单元才能完成的计算教学任务在新教材中往往只通过一、两道例题就完成了,殊不知这样的简化往往不能引起学生对一些特殊而又容易出错的计算题目的重视,从而导致他们计算能力的下降。例如在教学商中间和商末尾有零的小数除法计算时,由于新教材中并未明确提出商中间和商末尾有零的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商中间和商末尾有零的特点,这种教材编排的特点就不容易引起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此类题目试商方法的高度重视,再加上学生对此类题目的练习量不够导致未能熟练掌握试商方法使计算此类题目时经常出错。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如果遇到上述类似情况,就要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发现教材的不足,增补一些学生容易出错而又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教学,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教材编排不科学而导致的学生计算能力下降。      
      二、重视对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的教学,让学生养成未算先估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班上学生做计算题时的正确率,往往告诉学生自己没有把握做对的口算题最好用笔算。事实上,对于那些计算能力较差的学困生来说,口算题用笔算的方法来做,正确率确实要高一些,但这样也往往会让那些学生误认为笔算就是比口算好,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从思想上轻视口算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这样的错误思想,可能使这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做题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导致这部分学生完全依赖于笔算而忽略口算。一个学生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教师应该以对学生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设法帮助学生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才能为学习更复杂的计算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影响,不稳定的特点,应尽量采取多次、少量的口算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这样最容易见到成效
      在加强口算能力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估算教学,让学生养成未算先估的意识。新教材中加大了对估算的教学力度,但一些教师认为估算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高,很容易忽略对估算的教学,正是由于这部分教师对估算教学的不够重视,才使学生未养成计算前先估算的良好习惯,从而导致学生在没有形成良好数感的情况下就直接计算,做错题的可能性也就无形中加大了。估算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估算是判断与匡定结果大致范围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知计算结果,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发展数学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师和家长们应充分利用类似进超市购物这样的生活情境来培养学生未算先估的意识。
      三、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教会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
      小学阶段的计算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混合运算,由于它们数字特点的不同,计算方法也就有着很大的区别。根据小学生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的思维特点,让他们自己总结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些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帮助学生将各种不同计算题目的计算方法总结出来,并帮助他们理解其意义,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计算方法“由感性到理性”和“由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计算的自觉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教会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是使学生巩固知识、熟练知识、形成技能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习惯,先强调计算质量,然后再要求计算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读题、审题习惯。
     新教材中的许多数学计算问题,都需要学生对来自情境图、表格、表述、对话、数字、文字等多方面信息进行认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才能正确的计算。这种问题设计与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综合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在处理相关数学信息时常常因顾此失彼而造成思考或计算错误。因此,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读题、审题习惯,避免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表象模糊、感知错误、遗漏数据、误解题意等方面的失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尤为重要。
      2、培养学生勤于验算的习惯。
      验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最后一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养成勤于验算的良好习惯是学好数学重要条件之一。验算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列式和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使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验算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粗心大意”的缺点,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严谨、认真学习态度的形成。验算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教给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常见的验算方法有:重算一遍、逆算法、估算法等。培养学生自觉验算习惯和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经阶段,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消除依赖思想,发展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形成顽强学习意志和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措施。教师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消化、练习和独立作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计算任务,要求他们把计算过程与方法准确无误、简洁明了的落实在纸上,避免出现眼高手低,会说不会做和拖欠作业的现象。
      第二,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材施教,布置作业时尽量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指导的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获得成功和进步,计算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第三、对于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认真分析原因,给他们讲清楚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和抄袭别人作业的严重后果,并努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切不可经常批评和进行作业体罚,以免使学生产生厌学。
只有这样,从低年级开始,早起步,严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才会逐步形成。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计算应用能力。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需要出发,将计算学习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价值,激发学生计算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我们让学生在模拟超市购物过程中了解、感悟小数在有关元、角、分计算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觉探索计算方法的实践中,理解、掌握简单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再如:学习“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选择计算自己感兴趣物体的面积,他们通过测量计算橡皮、课本、课桌等物体的表面积,很快掌握了相关数据的采集与有关面积计算的方法,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计算能力的综合应用,还在于教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不同,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要求,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