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作者:蒙红荣
                                          陕西省西乡县第三中学           723500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要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现课程总目标,这是我们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中的每个实验都包含着前人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的科学构想。在物理教学中,以课本上的实验为主体,大力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有意识地再现前人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学到前人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领悟前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要抓住实验教学的大好时机,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注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物理概念、规律和公式,几乎每一个概念、规律和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在做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1、重视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这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这个物理量与要变化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时,要注意“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例如: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那么就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那么,如何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呢?方法就是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那么,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呢?方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钩码改变压力,每次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原理,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再比如: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那么就要控制保持电阻不变,而要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在该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演示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苦于看不到入射到平面镜的光在光屏上的路径,可以在激光笔尖端用透明胶布粘贴一小段较细的透明玻璃柱后,发出的光就是线状的啦,当然要注意最好在黑暗(或较暗)的环境下做这个实验,效果才明显。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我在点燃的烛焰通过玻璃板成像的位置放一个透明玻璃杯,让学生观察,往杯中加水淹没“烛焰”后,“烛焰”不会熄灭,该实验表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二、注重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则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做法:
1、分解问题,循环探究。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预习新课”、“查阅资料”、“自制简单的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延伸至课外,课后布置作业,可让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心得体会”等;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课堂上用心上课,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或者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的教学品味。
2、分工明确,指导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探究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小组长再把任务分工落实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干,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完成任务;教师要分类指导,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损坏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使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3、明确步骤,科学探究。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以上步骤,我们在学习物理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要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确实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