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古镇小学 715500
诗歌是我国文学里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以读为本、领会诗意、诗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歌的诵读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我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配合诗歌内容,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并配合乐曲伴奏诵读,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诗境,深刻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领会诗境。 诗歌的文字是具有概括性,诗歌描绘的图画是粗线条的,意境的跳跃往往较大,因此,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深入地融入诗境,离不开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只有让学生进入诗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共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自读自悟,初步领会诗意,再结合诗人当时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人当时的心境,领悟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且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这一首诗时,这首诗表面看来语言平淡,质朴无华,但细读回味却婉转含蓄,耐人咀嚼。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准更好地理解诗意,我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加答以下问题:①诗人来访的目的是什么?②“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心情会怎样?③诗人仅为一枝红杏兴奋吗?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慢慢地走入诗境。不但帮助学生理清诗人的感情线索,还引导学生想象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发挥了学生的想象,领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自古以来,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如果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结合起来,就有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妙。如:我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一诗,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在大雪纷飞,北风狂吹中告别,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诗歌的诗意相协调的歌曲《再见》,再配合一张张图画,让那动人的图画和那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感受诗人的凄苦之情,体会诗人乐观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样学生的感知得到强化,很轻松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领会诗情、诗意。
我国古代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美化着我们的心灵。古代诗词博大精深,那脍炙人口的诗句读来琅琅上口,荡气回肠,富有节奏,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诗歌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给人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诗歌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格,体验诗歌的情感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铸成美的心灵,从而塑造伟大的精神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