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初级中学 561009
时下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大多数老师依然是滔滔不绝地讲背景、介绍作者、分段、总结段意、归纳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色;学生依然是被动地听、读、抄……这种传统而僵化的教学程序,虽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感到厌倦、乏味和枯燥。我认为阅读教学如果能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选好一个或几个独特的视点和角度,找准一个理想的切入点,集中力量帮助学生披文入情、情速穿插,也许能一语破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运用以下一些方法切入课文,效果皮佳。
一、理解标题式切入
一篇课文,让学生首先触目的是标题。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琢磨、细心把玩,有时能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多数人一般都是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在这块“金三角”地带徘徊。而这种老生常谈既无新意,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从文章标题中的三个概念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入手设计以下三个相应的问题:1、刺配沧州的林冲何以仍称为“林教头”?2、“风雪”二字的作用和含义是什么?3、“山神庙”与“天玉堂”和“天玉堂”和“草料场”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抽丝剥茧,那么对“林教头”其人的身份和性格,环境对气氛的烘托,故事情节的展开、推进和高潮等诸多问题都会一览无遗。对于这个标题的分析,犹如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全文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
二、抓住文眼式切入
文眼是文章的“灵魂”,抓住文眼,往往是抓住理解和把握全文的关键。如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的文眼是“赋敛之毒甚是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文眼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郁达夫的《北国之秋》,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能由景入情,理解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由文眼入手,生发开去,由点及面,自有“疱丁解牛”之妙。
三、理清线索式切入
线索,犹如文章的经络。作者在行文时,往往是一线穿珠,将人、情、物等不同层面或并列、或递进、或承接地组合成文,用一些线索性词语或句子将段落之间衔接得异常紧凑。这种线索既有助于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的构架,又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如《背影》,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列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在理清文章线索的同时,也就理解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由此切入,可以带动对全文的理解。
四、抓重点段式切入
好的文章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因为文中的精彩片段让人回味无穷。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段落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全文重点,提纲挈领地理解主旨。如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是学习重点。在初步通览全文大意后,重点放在第三段的说辞上进行点评式赏析,使学生理解说辞,从说辞中透视烛之武其人;同时,烛之武成功地游说,又解除了郑国的刀兵之灾,秦晋先后退兵,全文的故事也由此结束。由此可见,文章中的某些重点段落,是剖析全文的关键。
五、紧扣“道具”式切入
道具本是戏剧术语,但不是戏剧和舞台艺术的专利,许多文学作品中同样设置着不同的道具。如小说《药》中的“药”、散文《荔枝蜜》中的那只“小蜜蜂”等等。文章围绕着这些道具铺陈展开,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言志。因此,对于此类文章的教学,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紧扣这些道具,并由此切入才是唯一的捷径。以小说《项链》为例,全文围绕“项链”设置了“借项链”、“用项链”、“丢项链”、“买项链”、“赔项链”,直至最后揭开这条项链的谜底等一系列情节,有力地刻划了一位爱慕虚荣而最后被命运嘲弄的法国妇女的形象。一条小小的假项链,无意之中写了一位女人的命运。因此,只要抓住了这条项链的流程及走向,那么,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便和盘托出。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十分自然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紧扣“道具”切入,对某些文章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选好分析文章的切入角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优化阅读的教学环节,使课堂四十五分钟成为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这是每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都应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