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坚持创新,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作者: 朱育成
四川省西昌市安宁小学         615000
  
江泽民曾经提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坚持创新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小处着手,选准突破口,寻找切入点,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个具体环节中去。
一、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应本着从现实生活中来又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思路,努力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自身参与的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在教学1—10各数时,教师让学生先在家里看一看、数一数有几台电视机、几台电脑、几张桌子、几把椅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说一说,这样就把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步测时,让学生到教室外操场上去亲自走一走、测一测,在实际操作中熟悉步测的方法,记住自己的步长,并用学到的步测知识去步测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自己家与公路之间的距离……又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回家去计算自己家客厅、卧室、院坝的周长、面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就会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让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创新精神
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多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出示一些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自由提问,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将这些提问进行整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讲课引用;稍有不足的问题给予修补引用;超出教材内容,暂时无法解决的给予鼓励。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多思、深思、爱思、会思。在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较难的应用题,即使经过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以掌握,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些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编出一些类似的应用题,并相互解答、交流。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照这样坚持训练下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创造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学生发生影响,而学生动手操作却是通过触觉来产生认知效应。前者是间接影响,后者是直接的,为了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变抽象为具体,主动获取新知识。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拿出长方形的硬纸和剪刀,沿着长方形纸的对角线将纸剪成两个三角形,然后去观察、比较,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动手、动脑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积极思考。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思维中探究、创新,从而有所发现,获取新知。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广阔领域,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辅之以科学的训练,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