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勉县武侯镇驿坝小学 72420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于是,自课改推行以来,语文课堂确实活跃不少。例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到重视;讨论、表演更多地走进课堂;注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这无疑将阅读教学推入一个性层面。然而,我们是否关注到“自主学习”被广泛实施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偏呢?
盲目的课堂拓展,表现出教学中的“自由化”倾向
当前,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自由化倾向
一些老师片面理解“拓展课程资源”,以至于在教学中让学生无限度地自由交流课外资料和阅读收获。如:在一堂学习《赤壁之战》的语文课中,教师让学生交流《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占用了很长时间,导入新课后又播放了《赤壁之战》的录像,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而屈指一算,学生读书的时间居然不超过十分钟。
新课标否定以“课本为中心”,提出不应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上例中的教师对此的确把握到位,值得肯定的是,在教学中适当引进课程资料,势必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但同时,语文课程的固有特点也绝不能忽视。如果盲目拓展,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课本对话,学生还未从整体了解课文内容,仅凭直观印象进行交流,试问对文章全面、深刻的感悟从何而来呢?
因此,我们要明确,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它更讲求目标明确,主次分明。否则,将导致课时目标落空或不能预期完成教学任务。
二、一味的追求活跃,忽视了“手段”和“目标”的统一
目前,有些课堂教学中盲目追求活动化的现象有所增加。如一节课上学生唱跳好几次,还频繁让学生讨论,气氛是活跃得不得了,可仔细分析,这些活动中却没有几次和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错误诠释了“自主学习”的应有之义。
任何一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对于目标的实现,手段至关重要。课堂上,为了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总会千方百计地运用多种多样多的“手段”,这是当然的,但一定要把握一条底线——“手段”是否指向目标,是否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否则,无论多么新颖的 手段,都没有任何意义。
过度的“尊重”学生,丧失了做人为师的基本准则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当然,尊重学生既是培养学生个性及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充当“旁听者”或“捧场人”的角色, 即使学生答所非问,老师也连声称“好”;当学生提出一大堆与题毫不相干的问题时,老师还赞口不绝,这样的“尊重”,恐怕有失做人之本为师之职,说轻了是误导,说重了是伤害。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同时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同时要精心组织,适时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判断学生对话的质量和价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实现真正有效的尊重。
新一轮的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区不足为怪,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各科教学的特点,随时以“课标”为镜,勇于纠正实践中出现的偏差,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有效地途径,抵达光辉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