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后箐中心完小 675813
背景介绍:
为什么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呢?反思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机械记忆,不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和再创造,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因为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各种能力也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只有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其主动性、探索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学生的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加深,同时,学生才能具有学习的后劲,才能得到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从而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教学重点 |
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复习 |
1.什么是三角形?(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三条线段分别叫三角形的( );三角形有()边。
3.边与边的交点叫三角形的( );三角形有()顶点。
4.边与边的夹角叫三角形的( );三角形有()内角。 |
学法指导 |
让学生去“悟”、去“经历”、去“体验”,从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
出示问题 |
|
自主学习 |
独立思考这是为什么? |
合作学习 |
现在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5厘米,再配上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配法? |
动手操作:(教师提供学具,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 |
集体交流 |
你们发现第三根小棒是几厘米的时候,可以拼成三角形 |
教师指引 |
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小棒长度进行对比 |
得出结论 |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
回到问题 |
|
课外延伸 |
尽管草坪不允许踩,但还是被人们踩出一条小道,这是为什么? |
思想教育 |
小草青青,脚下留情;每一种植物都是生命,请勿随意践踏小草 ,踩踏一棵小草,就是抹杀一个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