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工教学中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山东省齐河县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251100
关键词:美工教学 发散性思维 几何图形
摘要:在美工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是当前美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几何图形为发散点,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以单个的人或物的具体形象为发散点,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以认识为基础,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进行发散性联想,追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追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取得问题的多个答案。在美工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是当前美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经过连续三年的实践,取得了对这一研究课题的初步认识。
一、以几何图形为发散点,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在计算教学中,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之孩子已有的关于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形状的认识,我借助于几何图形的具体形象,引导幼儿联想、创造,这一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正是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锻炼幼儿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的过程。如:“幼儿看到一个圆形,会联想到纽扣、镜子、硬币等。在经过教师启发,幼儿又会联想到钟表、太阳等。记得小班学期末,在美工课上,我和幼儿玩了“画圆变东西”的游戏,目的是让幼儿以圆为发散点,通过想象,画出各种不同的物体。孩子们看到自己纸上的圆一会儿变成了太阳,一会儿变成了动物头,一会儿变成一串糖葫芦…..兴致可高了。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在他们的画中一一出现了:车轮、鼓、圆盘、饼干、棒糖等。全班四十五名幼儿竞画出近百种不同的圆形物体。
二、以单个的人或物的具体形象为发散点,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任何物体都有它自己的展性,以及它和其它事物的联系。引导幼儿从单个物体的具体形象入手,去联想与其有关的其它形象或情节,既加深了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丰实了幼儿的绘画内容,又发展了幼儿发散性思维。教学中,我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适合本班幼儿认识水平的具体形象为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进行人物画时,我不只是满足于幼儿画出人物的外貌形象,而是启发他们画出人物动态以及与之发生联系的有关情景和其他人的关系。这样,孩子们的画画就显得越来越丰实。我常向他们提问画中的小朋友手上可以添画些什么?表示干什么?他干这件事于谁有关?周围有什么景物?....如画“我是值日生”,我示范小朋友拎水的画法后,启发幼儿:“值日生还做些什么事情?”“别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经提醒,幼儿画面上出现了擦桌子的,端盆的,扫地的……有如画“我是小客人”,示范画后,我启发幼儿:“你是怎样招待客人的?”“拿什么招待的?”“家里周围还有些什么?……”结果幼儿不但人物画得好,姿态各异,且背景、内容那个也比较丰实。每张画面都表现了一定的独创性。显然,老师的提问,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促使幼儿思维想多方发散。
三、以认识为基础,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同中求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课题、范例,通过“一题多想”、“一题多说”、“一题多变”等形式,训练幼儿发散性思维。例如:大班常识课“认识燕子”后,我让他们用“子”字组词,并用画面表现出来。孩子们可活跃了,二十分钟之内每个幼儿的画面上出现了表示带“子”词内容,最多的画二十几种,最少的也画出七种。如房子、帽子、筷子、勺子、车子、兔子、桌子、绳子、鞋子……有的画面还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个小朋友是这样讲述他的画的:“一个小朋友。头上扎着两个辫子,脸上长着一个鼻子,身上穿着褂子和裤子,褂子上有袖子和领子,一只手拿棍子,一只手举旗子,他正在看小燕子……”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全班幼儿相继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画面情节。这一过程充分激发了孩子创造的热情,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总之,三年来通过向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孩子们都养成了积极动脑筋的习惯,他们回答的问题、画的画、做的东西都力求和别人不一样,他们愿意“自己想”、“自己画”、“自己做”。不愿意老师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和方法。在做做玩玩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很高,每次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力。
实践证明,通过美工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是切实可行的。今后仍需继续学习和实践,以求对这一问题的深解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