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宁强县毛坝河镇八庙河小学 724400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和家长密切关注的问题。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措施有:(1)让学生作文走进生活;(2)搜集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3)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性`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展示成果,提高作文的积极性。。通过这几种方法教学结果表明,效果颇好,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能力 生活 兴趣 独特性 鼓励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写作过程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地处理过程,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亲身实践的以及感受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的挚友,有了高兴或不痛快的事,当把你要说的都说出来,都写在纸上,你就会觉得心情无比舒畅;把作文当作联系各学科的桥梁,所有学习的课本都由一篇篇文章构成,我们用心去体验作品中的境界,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把握教学的奥秘,体会语言的玄妙,解读形形色色的世界,实际上也是在完成文章信息的积累;让学生体会到享受父母的宠爱,聆听父母的教诲,了解家庭和邻居及其它家庭之间来往,了解社会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这样一种自觉地观察体验,实际就是一种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那么,怎样达到上述效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作文走进生活
(一)创设情景进行作文练笔
学生由于活动范围小,天天类似的生活,过多的作业负担蒙蔽了学生的眼睛,窒息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心灵的触觉,因此老师应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不断地提示并强化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并让这些情景生成无数细微的画面,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成为他们观察、思考的参照物或者材料。如:夏天到了,小朋友喜欢到河里玩水,因此,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情境:几个小朋友到河里玩水,打水仗,突然一个小朋友发现了几条小鱼游来游去,于是召集小朋友来捉鱼……让学生想一想当时的情景,说一说、演一演,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感受,再写一写。学生学生说的活灵活现,表演的十分成功,文章也写得具体生动,这是因为常常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二)从生活中找素材
让学生写一句话,把生活中有感触的内容用一句话写下来,看到太阳出来了,写‘太阳象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看到树叶落下了,写蝴蝶舞,林间漫步;自己吃雪糕时树上掉下一颗颗水珠,写树在流口水。只要是有感而写,不在长短,实在没有感受,可以收集听到的精彩的一句话。和同学吵架了,写写吵架的原因、经过、结果;受到老师表扬,写写老师是怎样表扬的,自己的心情如何;放学的路上是怎么回家的,上学的路上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购物时怎么与售货员交流的;去书店看到什么样的书;天气突然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是怎么变的;风有什么特点;雨中的行人及风景如何等。
(三)以写片断、写日记练作文
学生自由时间有限,平时可以多写日记,多写片断,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作文水平。因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练笔一次,大到对国事时政的点评,小到遣词造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笔,素材也丰富了,思维活跃了,从而减轻了作文的难度。
二、搜集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以生活为源泉,抒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作文像挤牙膏似地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五彩缤纷的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人和事,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多读书,积累材料,灵活运用
不少学生生活在小圈子里,对外界的事知之甚少,获得的作文素材很少,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作文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还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运用,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徐特立说;必须多读书,多读才可以增益见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学习仿写,培养写作兴趣
仿写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仿写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仿写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瘐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演变而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仿写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的仿写,开始“与古人合”,其后“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变成具有自己风格。
(四)以说写结合,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在作文时,让学生先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五)学科互通,促进写作
我们要使作文成为各学科学习的桥梁。学生上自然课,与自然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实验总结的有关情况,让学生样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记录科学现象的习惯,促进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讨;美术课训练学生观察形体、色彩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自觉地迁移到作文中来。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求学生画出所写得内容,这种做法把学科之间的联系合理的用到作文教学中;体育课教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加深印象,然后作一次小练笔,描写一下体育课所掌握的一次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按顺序地说清每一个动作及要领,进行中有何得失,有什么感受。
(六)以课文示范,练习作文
书本上的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文,通过它领悟作者的作文技巧,向课文学习,做到读写结合,既密切了读写的联系,又充分发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做到读写相长,不断提高。课文选材广泛,寓意深刻,对学生作文的启示和引导是多方面的。如小学语文教材上的«猫»一课,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动物--狗,再写«狗»,借鉴书中关于猫的描写,写出狗的温顺与彪悍,使学生在学中动手,动中练写,以课文为基础,又强化了对课文的学习,练笔效果十分好。
三、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性,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现在的作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规定题目,即使是些发散型作文题目,老师总会提出自己的思路来固定学生写作方向,这样使得学生选材千篇一律,没有新意。这样不注重学生的独立性,次数多了,学生的灵感麻木了,写出的作文又怎么不干巴巴的呢?刘曼华提出‘放胆文’就是让学生放开思想,放开行式,不拘内容,思想解放,心情愉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作文教学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性,对有独特见解的作文要大加赞赏,激发学生去挖掘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突出它的不平凡,这样作文就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思想内涵,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展示成果,提高作文的积极性。
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也是提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名曰«阳光之旅»等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呼大叫,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同时可以向报刊杂志推荐一些好的予以发表,大大提高他们的作文的积极性。
当作文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作文不再大倒苦水,成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机会欣赏到学生的妙笔生花,而这些所有的关键在于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作文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