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者:张会兰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乡小学校    638016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必须狠下功夫培养好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教学口算10以内加法,圆柱的体积,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用教具、学具辅助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主体图或实验,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时应考虑以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更加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时,我把形状完全一样的两个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里面倒一样多水。接着提问,哪个杯子的水多。学生观察后,犹豫地回答:“一样多。”老师肯定他们的观察。这时,老师向其中一个杯子放入一个正方形铁块,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升高了?”“您放的铁块占地方了,把水挤了上来。”我又拿出一个更大的铁块,放进另一杯子让学生观察后,许多学生说:“第二个杯子的水超过了第一个杯子,是因为第二次放的东西体积比第一个大。”这样,学生在感性基础上认识“物体不仅占空间,而且所占据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别。”从而认识了体积的概念,这样能融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于一体,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在动力操作活动中突破数学思维难点。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例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有一段半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水中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这道题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钢材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水下降的体积。如何在“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这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将一段圆柱形钢材放进一个盛水的圆柱形烧杯里,使圆柱形钢材完全浸没在水中,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教师将钢材从烧杯中取出,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过程,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在没有拿出钢材时,水面在什么位置?当拿出钢材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钢材的体积与水下降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钢材取出后,烧杯里的水下降了的那一部分是一个小圆柱,而这个小圆柱的体积与圆柱形钢材的体积相等。这样学生顺利解决了圆柱形钢材的体积问题,进而迅速求出了钢材的长:3.14×302×5÷(3.14×102),问题迎刃而解。
      四、重视生活体验,感知数学源于生活的无穷魅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 “千米的认识”时,先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还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把数学工作建立在学生感性、直观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激发好奇、求知的欲望,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