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以德塑魂,以文育能--建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作者:刘倩,刘晨煜,王庆军
以德塑魂,以文育能
                                                             --建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摘  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高校如何在对大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大学生“塑魂、育能”的全程化综合素质教育平台和开放自由、学科对话、思想碰撞视域下的“环境氛围—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以文育能;综合素质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思想品德教育又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要教会大学生既会“做人”、有德,又要教会“做事”、有才,德与才密不可分。才是德的主干,用以体现德;德是才的灵魂,用以主导才、深化才、激活才,是对人、对大脑作进一步的开发,使人性得到更高、更全面的升华,使灵性得到更深、更系统的开启,使人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1】。俗话说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综合文化素质。然而,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 建筑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存在众多共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特性,他们具有艺术类学生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的特点,又具有理工类学生缜密思维能力的特质。因此,高校必须针对他们的自身特点进行德育培养。
1.   志大才全,自我意识强烈
建筑类学科主要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以营造良好的人类聚居环境为目标的学科。这种学科特点从根本上就要求学生以人类宏观的聚居需求出发,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于人类聚居环境涵盖和人相关的社会、人文、工程、安全、美学等各个方面,建筑类学生也因此往往拥有以服务整个人类群体“兼济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充分的自我个性和自我表达是任何设计的基础,建筑属于设计类行业的一种,建筑类学生也因此具有设计类学生通有的自我意识。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一把双刃剑,体现在专业设计上是优秀出彩的方案构思,体现在生活思想中则容易有片面狭隘的孤傲主义。
2. 注重专业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近十几年来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大规模现代化和城市化,给建筑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建筑类专业悄然成为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较高的高考录取成绩、严格系统的专业教育、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未来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建筑类学生不遗余力的接受专业的学习,甚至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专业高”的认识。
这种“专业至上”的受教育态度使得建筑类学生往往忽略对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学习,导致整个群体普遍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种现象使得建筑类学生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缺乏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缺乏对社会进程的全面了解,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使得大量优秀的怀揣远大志向的专业人才不能很好的将自我才华融入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去,不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3.价值取向多元,理想化对待社会担当和责任
建筑类专业的复合性和全面性给建筑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全面的才能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给不同思潮、不同观念提供了碰撞交流的机会。这潜移默化中造成了建筑类学生注重自我发展、个人获奖和经济利益等价值取向多元的特点。
这种学科教育的包容性使建筑类学生在专业内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其身上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这种理想性和浪漫性使建筑类学生在对待社会担当和责任时,往往显现出不切实际,他们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忽视了设计视野必须投向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能把设计与人、环境的和谐放在首位,致使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壁,让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成为空谈。
4.专业群体认同度高,主观思想波动性大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接触和访谈调查发现,看似“孤傲”的建筑类学生往往具有比其他专业更为强烈的专业群体认同度。这种认同度使得其对待本行业的人或事的时候拥有极高的热情,同时也使得建筑类学生对专业内的知名建筑师、才情人物具有个人崇拜的倾向。
中国当前主流的建筑类教育模式究其根本都对西式建筑教育模式的全盘接受。这种强调自由思想、自我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得建筑类学生拥有丰沛的情感和强烈自我意识,也使得其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反应敏感、强烈。而高专业认同度下的个人崇拜,往往使得建筑类学生思想片面偏激,受他人观念、言辞影响较大,进一步加剧其主观思想的波动性。
二、 建筑类大学生“以德塑魂,以文育能”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建筑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突出,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建筑师必须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和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建筑类学生所需的才能全面可见一斑。
1. “以德塑魂”是提高建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
建筑类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包含知识、思维、方法、原则、设计能力和思想品德六个方面。其中,知识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思维,才能体悟其内涵,才能激活、展开、创新、超越已有的知识,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设计理念转化为设计构思。思想品德又是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及能力的升华,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建筑师才能将自己的视野始终投向人民和社会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个人能否获奖和经济利益;才能在设计中坚持原则和理念,不媚俗,不随波逐流;才能把设计与人、环境的和谐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只有当思想品德越高尚、越积极向上时,文化也就越先进,学生在先进的文化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先进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滋养,这种文化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会高素质,才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1】
2. 时代呼唤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必须“以文育能”
当今社会建筑发展多元化,有关建筑教育的方法和观念发生全球化的改变,建筑教育脱离只注重图面表达的美术教育方法,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形成了具有多样性的新型建筑教育模式。建筑学科的发展对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北京宪章》中提出:“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既有科学的训练,又有人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这正是这一时代对建筑教育的共识,更是对现行的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已成为了当前建筑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2]
三、建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高校如何在对大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实践模式,更要关注决定综合素质教育方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明晰其内在关系,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构建大学生“塑魂、育能”的全程化综合素质教育平台
高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程化综合素质教育内涵,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是方向,专业素质教育是主干,身心素质教育是保证,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是要渗透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笔者经过几年工作实践,认为针对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构建大学生“塑魂、育能”的全程化综合素质教育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高校通过以“学会学习、学会共处”为主题的大学适应性教育,使新生尽早掌握大学学习、生活特点,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通过开展“我的大学我做主”为主题的爱校教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爱校情结,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以“知行合一、正身明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主题的校纪校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通过组织开展早读早锻炼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开展“建苑在线”、“温馨小屋”等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以“学会选择和学会发展”为主题的建筑师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邀请建筑大师、学者和校友座谈、交流、报告会,帮助学生树立想大事、做大事、成大事的个人发展规划,树立个人的前途命运必须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相结合的思想观念;通过以“大学文明促成才”为主题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形成以大学文明促成才的人才培养环境【3】。针对建筑类大学生由低至高不同年级段的学习与成长特点,创建“三位一体”的“全程”三级辅导机制,通过“导引--导学--导研--导航”,使其达到专业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提高的目的。
2. 创建开放自由、学科对话、思想碰撞视域下的“环境氛围—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人文知识是“知道”,人文精神是行道。只有将人文知识“内化”、“发展”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才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内化”机制的形成,需要底蕴,需要氛围,需要营造环境,需要激发;而底蕴的建立、环境的营造、氛围的形成、激发的产生就需要开放自由、学科对话、思想碰撞的“环境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在育人模式上,高等学校实行“书院—学院—学科”制是一种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继承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化中“博雅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书院主要解决如何培养“合格的人”,重点承担学生的素质、人文和兴趣教育;学院和学科主要解决如何培养“有本事的人”,重点承担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科学研究;不同学院和学科专业的学生吃、住、活动在一起,有利于不同专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交融、碰撞,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4]。在空间改造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将建筑学院教学楼的二、三、四层改造成不同大小的开放空间。即在二层改造出公共交流空间——自由空间(Free Box),为学生自由学习提供场所;在三楼改造出联合教室,将大学一、二、三学生安排在同一间教室内,便于不同年级间学生的专业交流;在四楼改造出大型开放空间——建筑广场,在原先的展厅、图书馆的独立空间基础上,加入建筑博物馆、自习空间。在建筑广场中,提供给学生自习的桌椅穿插于建筑大师作品、优秀设计展板、教学例图和学生优秀模型展览中,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浓郁的建筑氛围之中;在使用过程中,建筑广场允许各个专业、各类师生在此学习、讨论,最大限度促成了各种思想观念、各个学科之间、各类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为师生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互动平台。
实践证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建立“环境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为建筑类大学生营造了开放自由、学科对话、思想碰撞、成果展示、特色鲜明的综合开放式学习、研究氛围,形成了思想和活力的激发源,激发了学生对建筑、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感性认识的潜质,培养了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6):2-3;
【2】吴良镛.“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报告[R],1999年
【3】关于做好2010级新生入学教育的安排意见[Z],西建大〔2010〕195号
【4】徐德龙潘中伟刘永强邵必林,试行书院学院学科制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1-22;

思歪影院发表于:2014-4-17 17:07:32
迪爱度影院涵盖最新电影、好看的电影、经典电影、电影推荐、免费电影、高清电影在线观看及海量最新电影图文视频资讯!
思歪影院 http://film.sytco.net/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