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县实验小学 635711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由“教课本知识”转化为“用课本知识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又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4000元左右的电视机,根据家里每月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爱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指导学生从数学课堂、书本上寻找数学问题,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本、课堂中充满着各种问题,这都是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解决了的问题,只是些理论性问题,但学生学习作为再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通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章节每个知识点之后都有一节“解决问题”.这是与原教材相比,最闪亮的光点,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因材施教,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灵活机动地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九册80页例1中,告之了手机的两种收费标准:1、每月每部手机缴月租费20元,每通话1分钟缴0.18元;2、免月租费,每通话1分缴0.3元.李阿姨每月通话时间约120分钟,选择哪类标准合算些?引导学生计算:1、20+0.18×120=41.6元,2、0.3×120=36元,李阿姨选择第2种收费标准合算些.让学生再想:王阿姨每月通话时间大约350分钟,又该如何选择呢?1、20+0.18×350=83元,2、0.3×350=105元,王阿姨选择第1种收费标准合算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讲几节数学应用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老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