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龙川县龙母中学 517358
[摘要]素质教育成为我国中学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只有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有效提升初中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理论;实验;提问及练习;第二课堂
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和对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认识和体会,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学中应具体把握好四个环节。
一、理论教学环节
在进行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建立概念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力的概念就是对生活概念(如推、压等)的概括和抽象,突出了相互作用这一本质。“匀速直线运动”、“磁场线”这些理想化的过程和模型,就是对生活中复杂的现象和物体,采取条件单纯化的近似处理后形成的。
2.在运用概念对事物、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随小车一同向前运动的物体,在小车突然急刹车时向前倾倒,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在这一过程的分析、判定中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3.在进行规律教学时,培养推理能力。如对串、并联电路,以为基本依据,推导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进行抽象知识教学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对分子模型的想象及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模拟,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的分析中,让学生懂得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由P、L、S三个量值统一决定的,再通过比较,从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实验教学环节
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培养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
1、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对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侧重于实验演示,而教师就要根据这一特点来合理地安排演示、讲解与练习的顺序,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教师可首先安排学生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粗糙平面上运动的实验,并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然后再安排学生观察同一小车在不很粗糙平面及在较光滑平面重复这一过程的实验,并比较三者的不同,总结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2.组织好学生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前教师要安排并指导课前预习,实验中可安排些与实验有关的小竞赛,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实验操作的兴趣和技能,将学生从对观察的兴趣转入对操作的兴趣,进而体会物理中常遇到的逻辑关系,进入主动实验者和研究者的状态,在无意识中提高物理实验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地从实地中发掘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探索、实是求是的科学品质。
3.通过尝试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实验前,教师可安排学生预习实验的目的、实验所用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及处理数据的方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安排实验,或用其它可替代的仪器改进实验,并在学生已完成规定实验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可能的条件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自己设计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提问及练习环节
1.课堂提问设计的难度要适中,只有当老师的提问学生感兴趣,才能把问题讨论下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故教师设计的提问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知识水平。课堂提问可采取多形式,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减轻学生个体的思考压力,要创设轻松的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发问,勇于发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练习要精练、得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习题时,要测重练习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物理知识建立准确的描述物理过程的模型,让学生学会善于从习题的文字叙述中寻找出隐含的条件,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并按照正确、科学、严谨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
四、“第二课堂”环节 。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同时不能忽略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及科技素质的培养。物理教师在带领学生春游时,可向学生介绍风、雪、雨的形成知识及光的传播知识;在运动会上可以通过运动员速度快慢不同与学生一同探讨运动的行程及速度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还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举办科技讲座,介绍科技的前沿知识、科学家的成长历程、科学发展的方向等等,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小制作活动,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有益于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在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学科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以自己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