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中学 562407
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今后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物理概念的准确形成和物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才有基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从早期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学生学习物理是从初二开始的,这为我们进行早期训练提供了条件。例如:学生刚学物理,都感到很新鲜,最容易接受老师的正确引导,所以在第一节绪言课里,就要什么是物理,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及如何学好物理,强调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我的做法是先演示了一组实验,做这些实验的目的不仅是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是要启示同学们如何观察,如何思考。所以在演示之前指出观察要求,观察后提出思考题进行讨论。随后,便带领学生翻阅书本上插图、表格。顺应学生的心理,采用边看图,边提问的方法,生动地告诉学生书本内容丰富,学生要以书本为“本”。 最后,根据形成习惯的要求,把学习方法和要求写成如下一段话:观察现象,悟出道理, 勤于思考,理解概念。 精细实验,寻求规律,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提出常规训练的四先四后:“先预习后听课,先理解后记忆,先复习后作业,先分析后动笔(动手)。” 要培养习惯,光靠一堂课,一次布置是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上好课,在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着重抓好习惯的培养。作业讲评时不仅讲知识缺陷,还要指出学习习惯的缺陷。上课阅读、听讲时,还要表扬谁答得细反应快。回答问题时,不仅要比谁答得对还要比谁答得好,等等。采用这些方法,在一个班集体里就能逐步形成想学物理,爱学物理的好风气。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看书和自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学习教材中描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上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边听边思考。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而应该配合老师积极思维,注意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记录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进行课堂练习,一方面便于巩固和反馈有关教学内容的信息;另一方面督促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从浅入深,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
在新课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引入物理概念,怎样引入物理概念。对于物理量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明确它的定义式和决定式,是矢量还是标量,单位是如何规定的。对于物理规律要明确它的适用范围,掌握并理解它的几种不同表达形式(文字表述、数学表达式、图象表示),对于数学表达式要分清是代数式还是矢量式。
在小结和复习课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相似和相近的物理量的区别和联系,注意掌握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在应用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反复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帮助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物理学的知识结构和一般思维方法,这样对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将大有裨益。
三、从激发兴趣动手动脑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习惯要致力于激发兴趣,因势利导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光靠教师的“管”、“卡”、“训”是不行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对物理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发的探索好的学习方法,也会体察到一些不良习惯的消极作用。这就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机,对教师上课分析问题的思路,解题的格式和步骤就会自动地模仿,对老师提出的种种要求就会主动地去“兑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课外书上的实验、故事、趣闻,课余主动同学生讨论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可向他们推荐诸如《十万个为什么》、《物理之谜》、《趣味物理学》《生活中的物理》等科普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演示实验时,尽可能增大可见度,促进多种感知,从声、光、形诸方面想办法。例如讲惯性现象时小车上不是立一个木块,而是一个小人模型;讲浮力做有关实验时,将水换用蓝色硫酸铜溶液代替等。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表演操作。如讲“测量”时发动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尺和其它代用器材,讲“大气压”时让学生带来塑料挂衣钩等各种说明大气压存在的生活用品和玩具,让大家观察和操作,有效地促进了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活动的开展。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1、明确要求,检查落实。对于每一次实验,都应提出明确要求。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弄懂实验原理,了解所用仪器的性能,分清实验步骤,设计好实验记录表格,为顺利地进行实验作好准备。实验中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必要的数据和现象。实验操作完毕要整理好器材,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对普遍性的问题还要进行讲评,以落实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2、注重落实,培养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除了注意做好实验预习的指导外,更要注意实验过程的指导和实验数据、现象的分析指导。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手脑并用,会处理实验中的一般故障。对学生操作中不规范之处,注意及时纠正,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学生认真作好记录,尊重客观事实,实验后进行认真分析,给出科学解释。必要时要求部分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严紧而又科学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习惯还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 因为要培养的习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所以采取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否则,即使是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只有变换形式,才会使学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如采用运用对比、讨论争辩、小型竞赛等方法。还要创造新颖课型,比如通常习题课专讲解题,实验课才动手,为了培养手脑并用的习惯,可采用实验与习题相结合的课型,像“密度的应用”一课,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分组协作,边思考,边实验,边计算。这样的课型,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上起来十分起劲,教学效果也很好。因此,习惯的培养要注意把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初中学习只是学生求学旅途中的一小段,而初中物理教学是这一小段中的一个侧面,在这个“侧面”上,如果我们刻意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初中学习中就会学得轻松、主动,不仅在中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能终生受益。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物理老师真正追求的教学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