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让学生自主探索  快乐学习数学--作者:杨宝良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马场小学             56140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同时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下面就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来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等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出示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感到非常有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看完书后问学生:“从这一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有学生抢答:“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我马上问:“可以怎样验证1厘米=10毫米?”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用点格的方法验证。最后让学生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整堂课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这些内容教师没有多讲,但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就掌握了它。而且由于是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 
五、积极引导学生辩论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终身学习造成制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争相发言,还经常会为一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就不能作为旁观者任由他们发展下去,而应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拔,适时把他们拉回到主题上,导入关键处,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时要充分发挥起来。引导好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流于嬉闹。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好主体性教学。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