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363123
摘要:语言模糊是教材中常见的现象,该文列举了部分版本的教材中出现的语言模糊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与符合语法规律的语言相比,模糊性语言不应过早出现在起始阶段的英语教材,教材编撰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采取一定手段控制模糊性语言的产生。
关键词:模糊;教材;语义;搭配
模糊(ambiguity),顾名思义就是不清晰、有歧义。《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作了如下解释:1)由于不止一种意思而产生的语义不清晰;2)情感或思想令人困惑地混杂在一起导致事情难以理解(41)。这两条解释都侧重了词语本身可能形成的模糊性,如果就教材而言,除了词本身的潜在模糊性外,词汇之间的搭配也是模糊性产生的一大根源,因此,教材中出现的模糊现象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两大类:一,语义模糊,这种模糊通常产生于单词本身;二,结构模糊,这种模糊主要形成于词汇之间的搭配。这些年来,作为一线英语教师,笔者接触了不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英语教材。这些教材水平各异,但选材中均或多或少存有一定的语义模糊现象,模糊性似乎成了教材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语义模糊
除了一词多义、同音异义、同形异义等常见现象外,许多平时很常见的词汇由于处在特点的语境而变得复杂、不易理解,产生令人困惑的语言现象。“think of”和“think about”是初中英语常见的两个词组,两个词组都可以表达“考虑、思考;想起、回想”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think of”还可以表达“想一想、想象”,而“think about”则没有这层意思。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组在冀教版英语教材中却被用得复杂起来,这套教材一方面广泛使用了这两个词组,另一方面,对这两个词组的意思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区分。在八年级下册的整本英语教材中,这两个词组至少单一或同时出现在八篇课文中。其中57页有这样一个句子,“····you can think about millions of people in North America doing the same thing”,许多学生不理解本句中的“think about”的意思,因为套用课堂讲解的几层意思去理解这个句子都觉得不够通顺。如果加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想象”最符合这个语境的意思,但几乎没有哪本正规词典将“think about”的释义注释为“想象”。相比之下,仁爱版英语教材对这两个词组的处理似乎高明些。该套教材中,这两个词组在七年级上册就出现,课后的生词表给出了一目了然的注释:think of,认为;think about,考虑。与冀教版教材对这两个词组的频繁使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仁爱英语中,“think of”主要在“What do you think of ····”的句型,“think about”则主要用于“think about doing something”(考虑做某事),如,“Mr. Cooper is thinking about having a picnic with his friends.”可见不同的编者对于同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处理是有很大区别的,敏感的编辑能够及时发现普通语言现象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预测,甚至进行必要的调整,他们在保证教材语言地道的同时也不失保证其规范性。
二、搭配模糊
除了语义模糊性外,教材中常见的模糊现象来自于词语之间的搭配。“food”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单词,貌似简单的词在仁爱英语七年级教材中却变得不简单。作为名词,“food” 用于泛指“食物”时,通常做不可数名词用,但当它用于指某种具体食物时,则做可数名词用(牛津570)。仁爱英语教材(包括配套练习册)出现了以下含“food”的句子:
1) My favorite food is fish.(课本93)
2) I think meat is the tiger’s favorite food.(课本102)
3) The monkey’s favorite food are bananas. (练习册106,划线部分为答案)
就搭配和语义而言,1和2没什么问题,完全符合语法规范。但3就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不论food是做可数名词还是做不可数名词,该句都会出现主谓不一致的问题,将be动词“are”改为“is”,本句就可以成立。尽管“is”后面跟的是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bananas”,但英语是一种“顾前不顾后”的语言,多数情况下,谓语动词应该和主语保持一致,也就是主谓一致原则(章振邦 32)。
由于教材的引导性不够明确,学生对“food”的单复数问题也感到捉摸不定,习作中随处可见如下句子:
4) My favorite food is apples and oranges.
5) My favorite food is milk and meat.
笔者乍看到这类句子的第一反映是将其纠正为
6) Apples and oranges are my favorite food.
7) Milk and meat are my favorite food.
仔细想想,如果写成下面两句也没问题:
8) My favorite foods are apples and oranges.
9) My favorite foods are milk and meat.
通过以上分析,“food”用法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很大程度上是由该词“数”的双重性形成的。与此同时,“food”又是一个上义词(hypernym),与之对应的下义词(hyponym)有的是可数名词(如,egg, apple, hamburger等),有的是不可数名词(如,water, milk, bread 等),这意味着初学者如果想正确使用”food”就不仅要了解该词及其它食物名词的单复数,而且要能够准确把握相关的语境信息,通过语境来调整“food”的数。作为初中生适用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本着由简到难的原则,先让学生熟悉“food”作为不可数名词的用法,再逐渐过渡到作可数名词的用法。这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更易接受。
如果说“food”所引起的句子搭配模糊性很多程度上是由该词本身的“数”和意思决定的,难以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但有些搭配的模糊性通过细心的编辑工作是可以避免的。冀教版教材中,单词“fun”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搭配:1)it’s fun to do something(做某事有趣); 2) have fun doing something(享受做某事的乐趣)。这是关于“fun”的两种常见搭配,但是在八年级下册68页却有“it was fun talking to Li Ming···”的句子。平时上课的时候,教师们经常会强调要注意区分“fun”的两种用法,而这个句子的出现无疑让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权威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许久都还不明白。笔者认为,教材编撰者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对这个句子进行适当的修改:“it was fun to talk to Li Ming···”。这种看似简单的编辑工作对实际教学的帮助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也许是难以估量的。
结语
由于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性,模糊性成了普遍的现象,它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不论对于教还是对于学,模糊性的存在都是一个挑战。就教学而言,如果该知识点不在考试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处理起来倒也方便,只需蜻蜓点水稍做解释即可。但如果模糊性出现在重要的知识点,像前文提到的“food”,很多情况下,教师们发现即使花费大量课时,讲解了大量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对该知识点仍然是一知半解。模糊性语言对于学生的学也形成很大的困难,一些悟性有限但又积极上进的学生尤其如此,有时候他们觉得尽管知识点相同,但每天的讲解都有新的内容出现,感觉应接不暇,学习积极性难免受到挫伤。除了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模糊性语言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乡镇中学的许多初中生本来英语基础就较薄弱,一旦不易理解的语言现象多起来,许多人直接选择了放弃,到八年级的时候,许多学生的英语就只能在三十分徘徊了。
作为起始阶段尤其是初中英语的教材,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应该有模糊性这种意识,尽量从词汇的选择和搭配两方面入手控制它在教材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如果单纯把语言当成一种工具,注重它在日常交际中的实用性,可以说被理解的语言现象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无所谓对与错,然而教材在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它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和所承担的特殊责任。规范和不规范是相对的,教育的规律应该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对不规范有所渗透和了解,从这一点来说,作为教育用的英语课本在遵循地道原则的同时,更不能丢掉规范这根标尺,因此编辑人员应该时刻注重选材语言的规范性,通过地道、规范的标准来避免不必要的模糊现象的产生。起步阶段的英语语料受到词汇量的限制,选择难免受限,通过编辑,可以对一些语义模糊不清、搭配过于随意的语言进行删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接受。
参考书目:
1,章振邦主编,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三版), 2000,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霍恩比 (AS Hornby)李北达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2002. 北京:商务印书馆
3,Jim Greenlaw和王德春,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2012.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4,冀教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2008.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