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南郑县高台中学 723100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还是应该肩负两重任务。一是为高校输送有必要专业素养的人才,实现人才选拔功能;二是为社会提供能满足必要历史素养的教育成果。经培养使公民逐步有一定的历史感,拥有一些人文精神,有一定民族责任感,有一定现代文明意识,有长远眼光宽阔视野,辩证思维,独立人格。其中后者更接近当今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也能符合史学本身价值。教材基本不采用带有故事性的,缺乏较多原始的、鲜活的材料,形象生动的语言,大多都是史实陈述和理论概括。教材毕竟不是学术论文。它存在一个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接触、识读、理解、反思的使命。这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已。那么教师要遵循教学目标的设置,完成大纲任务,就势必去讲枯燥无味的概括性的史实,得出没有新意的结论,告知学生哪些考试要考到。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编著体例;形式与内容
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历史,同时又极其注重史学传统的国家。古来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对其非同寻常地重视,其关系到借鉴价值:唐太宗语“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资治通鉴》之有资于治道,皆然。更关系到社会教化,有顺万民导民智之效能。现今我们如果说可以割断民族传统和成例,恐怕并不现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历史就是他们的根。是现代社会兴衰的镜子,是国运延续之根源。晚清龚自珍有一警言,道:“灭国之人,必先去其史。”美国十几年前在其新课程标准中写道:“通过一部平衡的、范围广泛的世界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由此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其他国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可见,历史对民族,对塑造国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笔者在高中教学中面临和经受的诸多窘境,仍使人时时担忧。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尾端,历史科承接初中以前的部分历史知识。这儿说的部分,是指,其一,因为中考的原因,此前未被重视,使很多学生存在着大量课程任务的空白;其二,本学科内容庞杂,课本涵盖内容必然有限。并注意,说的是“历史知识”,是说高一新生基本不具备简单的学科能力以及思考感知习惯。在这种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还是应该肩负两重任务。一是为高校输送有必要专业素养的人才,实现人才选拔功能;二是为社会提供能满足必要历史素养的教育成果。经培养使公民逐步有一定的历史感,拥有一些人文精神,有一定民族责任感,有一定现代文明意识,有长远眼光宽阔视野,辩证思维,独立人格。其中后者更接近当今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也能符合史学本身价值。以上世纪美国历史教育为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中,提出:“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
为此,新教材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体现出的一些思想和成果,值得肯定。特罗列如下。
1.放弃了传统教材的五阶段论。按照马克思理论,社会形态演变进程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欧洲一定范围内是适用的,但是放到其他区域,包括中国,未必恰当或者准确。史学界有争议或者仅是某一个阶段的提法,不放在课本里,有助于增进其权威性。如第一专题第一课包括距今约五千年的历史,课文没有框定这就是原始社会晚期;又如包括了商周政治,也未指定那就是属于奴隶制社会。虽说这些概念和名词仍散见于必修教材的正文中,但毕竟已经有经过了意识地弱化。这是一个进步。
2.正文编撰更注意史实的陈述。而不是一切历史都按照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历史地位的套路来编写。作为具有启发性和塑造性的教材,如果按照旧方法来编写,任何历史事件就如同是按照相似剧本演绎的电视连续剧:凡事都有阶级性,事事发生都有历史必然性,旧事物多是反动的,新发生的事物才进步。具备基本思维能力的人都知道,这是很虚假的。历史观点和结论,采用不同的史观,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放在不同时代,投入不同的个人感情倾向,结论也将是五花八门的。这才是常理。换言之,采用新教材的编写方法,有助于调动和培养师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这也是一个有益的新趋向。举例说明,有很多小标题,大多都不是编写者对某一时间段历史的个人认识,而是直接来自可考的文献资料。如“六王毕,四海一”,“法令出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光荣革命’”等;有些是比较中立的,不带倾向性的描述,如“中华民国的建立”,“国门洞开”“内阁制度的形成”等等。
3.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史学视野。突出体现在课文旁边补充的“知识链接”、“思考练习”和“资料卡片”环节。有些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有些需要必要的分析认识能力,也有些需要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这对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观点,避免认知过程中的僵化现象,有一定的价值。
当然,如同对待整个国民教育本身,政府和社会教育各界,对历史学科的关心很有限。大多也不过限于提要求,发明新提法,喊素质教育的口号。发起改革,讲重要性的时候头头是道,饱含激情。落实方案则多不下功夫论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具体操作中,各层各级也多是推三阻四。各种有关的权力部门以及掌握大量学科学术和教研资源的机构不能深入认识历史教材编写的重要性。以至于新教材,作为教学第一实施依据的教材,先给老师们出了难题。约包括:
1.内容取舍。如编入的多是比较生硬的政治制度沿袭,粗线条概述的经济制度,泛泛而谈的文化成就。具体以人民版必修一政治专题史中国古代部分为例,作为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恰好是塑造历史认同感,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教材,我们则只简单用了四课时来纳入。与此相对比的事,新中国以后的外交并无突出的辉煌的成果,包含史实的密度也较小,则使用了整个专题五一个专题。另有专题四也与此类同。进一步具体说,如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以第二课之后的封建社会史为例,总体思路给师生造成的大概印象是,整个秦朝到清朝政治,紧紧围绕两个斗争: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一个线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发展。制度层面分别罗列了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存在问题有,其一,只涉及统一的历史朝代,分裂乱世时段,唯一在介绍选官制度谈到九品中正制时关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显而易见,古代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无从体现。其二,监察制在近代国家体系中是制约公权的重要工具,地位很高。但相对而言在古代实际上仅仅是以统治者的御用工具的面目出现的,不带有近代性,对古代王朝统治的实际价值也不值得高估。但在本教材中,秦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郡御史;汉承秦制并新增十三州部刺史,另在之后大多朝代课文均有详述,占据大量笔墨和篇幅。这个比重,也许值得商榷。
2.过于理论化。也难怪历史历来是学生学历兴趣最弱的课程。教材基本不采用带有故事性的,缺乏较多原始的、鲜活的材料,形象生动的语言,大多都是史实陈述和理论概括。教材毕竟不是学术论文。它存在一个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接触、识读、理解、反思的使命。这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已。那么教师要遵循教学目标的设置,完成大纲任务,就势必去讲枯燥无味的概括性的史实,得出没有新意的结论,告知学生哪些考试要考到。很尴尬,虽然老师们也不愿意这样做。包括课后习题,有些难度小的如同儿戏,有些问题设置又不够严谨,就连老师去做也动辄一头雾水,再翻看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答案,有些使人不知所云,更是让人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设置问题,立意何在、目标何在。有些难度大的练习题,往往需要大量阅读,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总结。这直接忽视了教材面临的是从初中开始历史基础就很薄弱的高中生,仿佛做题的是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现象接近近些年个别高考题,意在考倒一大部分人。这对激发学生理解和探索的热情以及勇气,有害无益。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人文科学课程的轻视,使整个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落实状况不佳。所以出现了影星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裙。
3.有宏观描述,轻“人”的作用。历史是一门关键的人文学科。马克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所谓人文,就是要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事件和事物。因此在历史学科中,显然包含而且必然包含大量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我们课本上能看到的人物多是符号化的人物。没有行为事迹,没有心理和感情,说白了,没有血肉。仍然以古代政治史部分为例,里面出现过的有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明成祖,雍正帝等。这容易给学生带来的印象上的误区就是,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帝王史。关于如何看待他们,或褒或贬,大多是知其某一政策,某一创举,然后就可以盖棺定论,就能认为其是有道的或者无道的,有为或是无为的。却难以宏观把握。涉及李斯,只是让学生知道,他是丞相,反应秦朝开创丞相制,再进一层就是中央官制的主要内容三公九卿制。而对相关的平民出身,法家代表者,政治家篆书家等身份我们很难确知。与统一后的秦朝诸多政策法令有何关系?与战国的儒家思想是何态度?焚书一事与他有无关系?他与同是法家重要人物的韩非有何关系?他的功过与历史上其他的名臣重相在影响上有何不同?教材中未体现。老师们在教学中也不在意。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能呈现给学生的,用好听的话说,就是重视理性的学习;若感性一点说,都是些干巴巴的,僵化的,生涩的历史。历史人物,人物活动,思想感情,因缘际遇,在历史发展中不只是陪衬,而应该是这门科学的血肉。有了这些成分,历史才能呈现其真实性,体现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实际价值。不这样做,就等于我们预设好了套路,隐形灌输了很多所谓历史必然性,一切历史活动就如同是南来北往的一群历史人物像木偶一样在既定的模子里跳舞。必然性决定了大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这是不客观的。弱化教材中的人物活动造成的另一后果是,造成受教育者看待人物的片面化,玩偶化。比如李鸿章其人,我们在教材里主要看到的是他在甲午海战中“避战自保”俨然清政府形象代言人。然而其文韬武略为国尽忠的的一面,无从得知;举办洋务,身体力行搞近代化的努力,我们忽视掉了。又比如袁世凯,教材涉及的主要是两大事迹:围剿义和团和复辟帝制。其一我们忽视了他的时代,他的立场,他的功劳,比如促成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新军),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以他的韬略和实际行为震慑日本。维持北方的西部领土的完整。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多是不可埋没的。讲到西安事变,张学良就是民族英雄,而对其性格上的弱点,在东北早期对日本侵华判断的失误和决策失误,只字未提。我们人为地对另一面避而不谈,容易使人形成一种很不健康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另外就是容易绝对化地看待人和事。这也不是科学的方法。正由于我们始终轻视教育中的人文性,也因此我们经常听到虐猫事件,人们内心冷漠,叫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当然以上分析出来的一些缺陷,多是编撰思路上存在的不足。如果分析成因,客观地说,毕竟高中历史书本的篇幅受到很大的制约,谁也难以将包罗万象不计其数的历史信息囊括其中。另一方面,新课程提倡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们的教学活动的依据,不限于教材。这个思路是好的。问题出在,高中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第一目的,终极目的,毕竟是参加高考。有限的课程空间,一般来说是容不下一定程度的拓展延伸的。作为老师,不可能因为要作必要的展开和补充而使教材内容留下遗漏。
据了解,在美国中学教育阶段,历史科是总统规定的五大核心科目之一。在中国,本课程没有这么高的法定地位。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若干年以后,我愿意看到,当前我们正面临的一些尴尬和困扰能得要较好的缓解。如果能实现,那将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