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浪平乡中心校 533302
【摘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农村和农民在我国人口占据比例较高的现状,农村小学课改的成与败,对整个国家人才培养的关系极大。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农村的课改试验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实施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待提高和完善。希望有关方面能重视并行动,建立起助跑课改的有效机制,通过各种手段使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又好又快地适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迄今已近10年。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虽然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开,但在农村小学由于外在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内在的种种特殊原因,难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一、教师的困惑
(一)在教育思想方面,课改提倡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做到从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等全方位的更新教育观念。然而,农村小学教师旧的教育思想难以纠正,教师传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得心应手,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培养意识不强,方法不佳。他们仍然对教育教学的功能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同时农村小学信息闭塞,所以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还需要加强学习和引导。
(二)在教材方面,由于教材版本多样,不同版本的教材,往往不能很好地衔接。如数学:与旧教材相比,例题变浅了,但变化都在习题中,仅依靠例题中的概念是无法完成所有练习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教材内容缺乏梯度,并且教材更迭频繁,要教师不断适应变化,对教师的挑战很大,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三)在教学目标方面,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规范的。知识与技能适合于用行为性目标来表述,强调的是每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适合于用展开性目标表述,注重的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适合于用现性目标表述,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其中只有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是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其它两种表达方式都是内在的、模糊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可操作和评价的尺度,教师的能力不同,其把握的“度”也就各不相同了。农村小学教师拿到新教材后,一头雾水,满脸疑惑,这节课三维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该怎么落实?
(四)在教法方面,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等教学方式的运用,受学生人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农村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来说,要从多因素、多角度来进行。
(五)在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结构中已确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这就要求教师的素质应是复合型的,教师必须提高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形成跨越学科的知识结构。农村小学教师多数都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有些还是原民办教师转正后工作的,所以教师原知识结构底子是相对薄弱的,与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在加上素质好的教师又不愿到农村小学教学,造成城市人才足,农村相对欠缺的现象。
(六)在教育资源方面,有关教育课程改革或新课程的参考书十分缺乏,专业支持严重不足,教师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孤立无援。因此,农村小学在课改中没有依据,没有参照。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教师负担过重(多数教师包班),设备条件不配套,教具基本上无,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上完一堂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课程改革对学校办学条件的要求相差甚远。
(七)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农村小学的各种考核制度、方案都主要停留在对教师教育教学成绩上,这种考核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所以必须进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评价体系研究与改革。
(八)在教师培训方面,课改以来,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明显增加,形式也多种多样。针对农村教师来说,参加校外培训机会太少,再因经费有限,虽有培训教师的愿望却难以实现。有些培训重形式,效果不好,教师多数都为拿学分,不注重学习内容,目的性和功利性明显。另外,有的培训形式很好,却由于疏于管理和监督导致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诸多因素影响着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老师们对新课改感受是:想说爱你,是件不容易的事。
二、建议与对策
从某种意义上,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民主化的运动,形成新的、民主的学校文化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学校要引领全体师生走进新课程,要组织教师学习以下内容:一要学《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弄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因;二是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理解新课程的目标,把准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改革动向,掌握新课程的精髓;三要泛读《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学科改革动向;四要学课改经验,汲取有益信息,使农村的教师对课改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多样的途径,努力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有效地推动课程改革。
学校在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同时,还要狠抓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教师的专业引领,建立科学的改革评价机制。要学会理解与等待,更多地给予他们支持与帮助。因为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要依赖于教师的理解与执行,依靠教师来发挥作用,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努力:
(一)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传达的是一种先进的改革思想和指导理念,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和自己更好的发展。这种改革是不断深入、持续发展的,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所以,对于改革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该消极逃避,而是应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事物,主动学习新理念、开拓新视野,敢于探索,积极创新,否则,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二)要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感、情绪,对他们在改革中遭遇的困难要给予同情与理解,更要给予帮助与支持。几乎每位教师都会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压力,但不同区域、性别、学校类型、任职年限、任教学科以及进入课改不同时间段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感受和问题均不相同,其个人情感需求和专业发展诉求也有区别,满足他们的要求,就需要差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等支持。如对教龄短的新教师,应给予能力和实践操作上的帮扶;对于骨干教师,则给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出新的目标进行激励;对课改热情不高的中老年教师不能歧视、放弃,而是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改革的热情,既督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又要善于宽容等待。
总之,要让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富于意义,既有否定自己的痛苦也有得到新生的快乐过程。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以课改精神为指导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在农村学校迎来新局面,素质教育会得到全面的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