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者:张福振
                                山东省东平县新湖镇教育办公室                271507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广度、深度和密度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考察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的重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实现师生生命历程的成长。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
    一、  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这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课堂氛围是一种空气氛围,也是一种“人气”味。它是学生课堂学习发生的心理背景。只有教师打破师生界限,放下教师的威严,成为学生的“大同龄人”,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友爱的课堂氛围时,学生才能做到“原形毕露”,精神抖擞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有了这样的心理背景,学生才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他们也不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也只能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已。怎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一)、创设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它能引发出人内心珍藏的天真和优良品质。老师只有热爱学生、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热爱、信任,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因此,教师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让学生在友爱、融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
(二)、把微笑带进课堂。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老师的不同情感表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是课堂气氛形成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高度健康与稳定的情绪。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优势,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教师的乐教促学生的乐学。
(三)、激励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佰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使他们在老师的激励中洋溢着成功的幸福。尤其是面对差生的“闪光点”时,教师更要慷慨使用自己的表扬和激励语言,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
二、激活学生“三动”思维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一)、手动。心理学家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的确,动手不但迎合了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还可以使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激起他们参与课堂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每人都制作了一个钟面模型,在教学时,我一改往日的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动手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由于学生的手脑并用,思维非常活跃,课堂参与性非常积极,教学效果理所当然也就非常好了。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而已,课堂教学不免会出现沉闷的现象。相反,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去体验,就会激起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他们在动手中轻而易举的掌握了教学难点。如在教学“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钢坯时”不少学生对其中变与不变的道理感到茫然和迷惑,课堂上也就不免出现沉闷和冷场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块橡皮泥,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这些仅凭讲解难以说清的道理。
(二)、口动、脑动。语言是思维过程和认识水平的口头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动口说话的机会,以说促思,让学生在自己的自由表达中获得课堂主人翁的体验。
1、把“问”权利放给学生。好奇和好问是学生的天性,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起源于“疑问”,多问是开拓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要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又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多去探索,提出不同见解。有时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在“问”的磁场中,形成课堂积极的参与度。
2、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三、   注重课堂知识和生活知识的联动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强大内驱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有效的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知识进行有效的“嫁接”, 把课堂知识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又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实现课堂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有效联动,从而建构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这一退一进之间,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觉到“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就是在增强现实生活的本领”从而形成强烈的内在需要。那么学生就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探究知识。如,在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时,我安排学生首先记录一周内早上的气温变化情况,然后再绘制成折线统计图,熟悉的生活和课堂知识进行了紧密的配合,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当然就非常高了。又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小明的爸爸是一位老师,每隔五天休息一次,小明的妈妈是一位医生,每隔三天休息一次,今天他们共同休息,再过多少天,他们再同时休息在家,由于这个问题就在大家的生活当中,甚至发生在某个同学家中,所以大家探究积极性很高,在一种热烈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
四、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催化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探索、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引发学生借助知识的迁移,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一组同分母分数,学生轻松给出了答案,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我适时改变它们的分母、分子,不断设置学生的认知冲突,冲突激起了学生探究、发现的欲望,在学生热烈探究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教学过程。
    总之, 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只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和色彩,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还不止本文谈到的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