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东泉中学 545206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要求初中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当今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科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学科。完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贯彻课程改革理念、拓展学生的信息知识、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的良好途径。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学科,初中信息技术不能再沿用旧式的教学方式和考查方式,而是应当探索特色化的教学方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人才服务。
关键词:教学问题;改进策略;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学科在初中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性学科。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锻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模式存在许多弊端,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我们应当从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着手,探讨改革这门学科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教学现状和问题
1.课堂主体问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他们适合服从教师的安排,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也习惯了被动接受和背诵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缺少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通常会直接进行解答,而不给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探索的机会。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一直没能成为主体,无法运用自己的方式来独立思考。
2.培养方案问题
要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的,促进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就应当着手调整那种千篇一律的培养方案。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倾向于运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教学效果,对学生适用同一种培养方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知识基础的差异。这样的教学方案,难以起到发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的作用。
3.评判标准问题
多元化教学成果评判标准,是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必要条件。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高低。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初中生也只能选择机械背诵书本知识,这就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应当及时掌握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特征,注重个性差别,建立一种多角度的教学评判标准。
二、提高教学效率的对策
根据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出现的各种情况,经过认真的分析,不难发现很多问题是可以完全避免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对于部分无法改变的因素,只能尽量避免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
1.纠正错误认识,引导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首先就要纠正学生对计算机的错误认识,端正学习的态度,在娱乐的同时重点学习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中的应用。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课题或者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收集有用的信息,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不仅仅只是休闲娱乐的工具,更主要的功能是对于学习、生活、工作的辅助功能。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正确引导学生去探索、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3.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教案,想好教学实例,还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和分层指导。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如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提出同样的操作任务,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大知识范围,提高操作的难度,让学生有主动创造与发挥的余地;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降低操作的要求,鼓励为主,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就感,不仅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改进
1.激发探索兴趣
许多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成绩提升缓慢,部分学生甚至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情绪。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少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学习兴趣并不是学生所固有的,要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教师就要采取多种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主动开发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强化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
例如:教师在讲解用数字代表声音的知识时,可以为学生首先播放一段校园中小歌星演唱的曲子,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用这首曲子来引出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
2.鼓励实际操作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侧重点仍然在于理论知识,许多教师忽略对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学生往往能够熟练地记忆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但是,无法有效地操作计算机,这是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目的相违背的。信息技术教学只有深入到实践层面,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理论的过程。教师要将教学的侧重点转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Word软件的基本功能时,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尝试软件中每一个菜单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这些命令的用途。当学生遇到操作中的难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展开探讨,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只有拥有了充足的实践机会,才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
3.提升人文素养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渗透一些人文观念方面的教育,将计算机基础原理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准则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并非要求教师将人文素质的培养强加到教学环节中,而是要求教师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强化课堂教学的人性化特征。
例如:计算机软件经常会遭受病毒的袭击,因此,学生应当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病毒防范知识。教师在教给学生解决软件病毒问题的基本途径时,也要告诉学生应当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违背信息技术规则,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形式来破坏公共秩序。这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成分,也是初中生接触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主要形式。强调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当逐步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系,修正教学模式中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部分,为培育适合时代特色的高技术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红梅.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2]麻锦辉.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