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乡苏台小学校 638019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当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学教学内容及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新时期现代建设的需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何出新时期需要的开创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谈点体会。
一、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思维的敏锐性
在物理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致性和敏锐性,重视平时的点点滴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观察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如:讲完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后出示一组在江、河、湖边拍摄的风景照片,学生会发现照片上景物的“倒影”总要比景物本身要暗些,是什么原因呢?(景物上的入射光进入水面上,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有一部分进入水中传播,进入照相机镜头的仅是一部分反射光);讲家庭电路时,让学生观察家中的电度表、开关、保险盒及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及插座、灯泡的结构等;讲连通器时,让学生观察家中洗漱间洗脸盆及抽水马桶的下水道形状,并说明它们是如何阻隔臭味从小水道泛出的;做”乐音三要素”实验时,用电子琴(利用其优势适时选用钢琴、吉他、笛子、风琴)和吉他等常见乐器,设计几组对比鲜明、目的明确的观察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二、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发散点,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的训练,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问题方法,出奇出新,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不应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惟一的评价指标,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例如,有一铁球质量为7.5千克,体积为1立方厘米,这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比较质量法、比较体积法、或比较密度法等三种方法解题;又如在一条平直的东西方向的高速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依次向东行驶。甲、丙两车快慢相同,乙车开得较快,请问,(1)以什么为参照物,三辆车都向西行驶;(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怎样运动?(3)以乙为参照物,甲、丙两车怎样运动?
三、增加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通过设计实验目标的确定而实现途径不限的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在选择实验人仪器,实验方法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求新、求异。如:要测量导体和电阻,若给你一组电池、一只开关,若开根导线,还需要哪些仪器?解法(1)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2)两只电压有和一只定值电阻;(3)两只电流表和一只定值电阻;(4)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知道最大电阻值的滑动变阻器。类似的习题如要求学生自选器材测出立方体蜡块的密度:1、可用天平、弹簧秤测出蜡块的质量。刻度尺、量筒测出体积。2综合运用浮力和测量的知识想办法求出其密度。
四、适时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教材中设计编写了许多小实验,它不单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的全部小实验,给学生以展示创造才能的机会,如“蜡烛跷跷板”、“气球模拟火箭升空原理”、“纸锅烧水”、“测自身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等等小实验。对于“筷子提米”实验不易成功,可由教师演示,让学生在惊喜之余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此类实验,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学生在创造活动表现出的胆怯、缺乏信心、懒惰、缺乏恒心等常常会束缚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把物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他们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创造性的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