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初中数学教学应处理好五个“关系”--作者:吴常豪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乡苏台小学校            638019
   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迫切要求。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它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复杂的几何图形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极易产生厌学情趣。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看法。
   一、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采取上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将学生仅看作知识容器,其只能被动地接受,对学习内容,方式没有选择权,而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学不是传授的灌输,。“老师不过引路人,学问全靠自用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正确引导,恰当的铺垫工作,可以让学生轻松的进入学习环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同类项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单项式的常见类型及相关知识。教学等腰梯形时要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导”得好不好,恰不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的效果。
    二、处理好“全体”与“个体”的关系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既要注意全体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加关照,可以用较简单的问题,容易实现的目标来训练他们,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渐培养信心和提高能力,进而增强学习兴趣。对少数智力较好的学生,要正确引导他们钻研较深的数学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鼓励他们朝着更高、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另外,要充分利用“个体”优生,辅导带动“个体”差生,共同进步,便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三、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随着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数学考试命题也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学生听课首要的任务是理解新知识,而新知识必须通过旧知识来理解。新、旧知识之间即存在着概念的某种差距,又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们的任务是:在两者之间的断层,建立起两者的连续性逻辑关系,使之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体系。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认识新旧知识的不同特点,充分研究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也要针对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合适的例题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旧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过渡到新知识,从而实现温故而知新。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的“因式分解法”,就要先复习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
    四、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讲授新知识和巩固练习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没有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而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呢?训练要有层次性和渐进性,要做到减少重复、重点突出、省时增效,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收获、学有发展、学有成就。数学教学要精讲、巧导、多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积极训练。教师要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明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训练时选择的习题要有代表性、选择性,绝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满堂灌”或“大撒手”都不利于学生学懂会用,每堂课都要精读、精练,分配好讲练时间,处理好讲练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好训练方法。
    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对学生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从作业、提问等形式发现了解学生优点和进步,提出表扬鼓励,增强自信,体验成功。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虽然知识不同于能力但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发展,而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吸收更多的知识,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传授,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实现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