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市龙川县龙母中学 517300
【摘要】在新课改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观察;阅读;活动;多练
大多数语文老师为新课改学生写作这个问题而苦恼。作为语文老师,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未间断对这个问题的思索。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我发现,其实只要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方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
一、日常观察积累
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日常观察,以增强学生自觉关注日常生活、景物的意识,养成积累生活、景物方面素材,加强感悟的习惯。首先,引导学生乐于观察,积累日常生活、景物素材。设定一些学生易于观察、乐于观察的主题,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布置了一个观察主题,叫《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学生观察一位班中同学,找出他(她)未被人发觉的一面,之后交流。其次,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总结有效的观察方法,加强观察经验的积累。观察不只是看,让学生明白观察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在主题观察之后,请学生互相交流观察方法和经验,并由教师作补充。如在《我的校园》这一观察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再次,注意用多种形式及时记录观察中所见、所闻。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要指导学生在记录时注意:为什么要观察,我想观察什么,观察到了什么。也就是写明观察目的,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训练,学生不仅言之有物,并且因为观察来源于平时生活,在作文中情感十分真挚。
二、阅读积累
1、精读语文教材加强积累。语文教材中最好经典及范例,通过引导学生精读手中的教材,是日常阅读积累的有效手段之一。我的具体做法首先是让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经典、规范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做适当的仿写练习。然后是按照一定的主题指导学生整理篇目,积累篇目。如以“师爱”为主题的、以“杰出人物”为主题的。最后让学生积累教材中写作方法的运用。
2、精读课外教材。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阅读报刊文章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有些是基于教材内容的拓展。如中学生报等。
3、是做好阅读笔记
包括借助卡片式、剪贴式、摘评式、心得式等方式做好相关读书资料的积累。注意引导学生在积累阅读材料的同时,重视积累阅读体验、感悟和思辨。我们教师的阅读积累指导往往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式日常阅读积累训练,学生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
三、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
在现实中人人都喜欢活动,尤其是学生。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增加一些有趣的活动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每次写作文,总有些学生偏题,原因在于有些同学不喜欢审题。为了激发学生审题的兴趣,写作前我都让学生猜谜语。大家知道,猜谜语可不是瞎猜,而是要认真研究谜面,才能得出谜底。比如,一次让学生猜一个城市名。遍地鲜花,开始同学都猜错了,然后有个同学说是‘长春’。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春天,长满鲜花。”这个同学之所以得出谜底等活动。使学生喜欢咬文嚼字,不再讨厌审题。这对在此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我学会了____________。我问这个题目怎么写,关键要注意哪个词语?很多同学说要注意“学会”这个词,学会什么,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偏题。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作文里,词汇明显丰富起来了,表达也更为准确了。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
四、多练
作文自我锻炼习惯指的是在观察积累、阅读积累和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养成自觉地、自发地进行写作尝试的行为习惯。
1、是写对日常观察、阅读积累的体验。所谓体验就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就是亲身经历感知。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在此类写作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所积累的材料,并融入生活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写下有价值的思考的习惯。
2、是对阅读积累中好词好句的运用。即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对积累的词、句、篇进行有意识的运用,检查阅读成效、锻炼写作能力。比如选取所积累的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文字。
3、是课、内外阅读积累中对相关手法的仿写。仿写的重点在语言的表达形式、谋篇布局的手法。
4、是采用日记、周记、随笔等方式,进行日常练笔。这种形式的创作对学生来说少了更多的束缚,可以我手写我心,情感往往自然流露。
5、进行自主命题作文的创作。自主命题并不是范围海阔天空,怎么命都可以。需根据一定的主题,来进行命题和创作,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亲情、自我成长等主题。
学生坚持写日常作文,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积累生活素材、培养写作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